新闻资讯
读名著品中医:《红楼梦》中藏着东方医韵
《红楼梦》是一部名扬中外的文学巨著,更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文化宝库。初读《红楼梦》,只觉人物关系纷繁错乱,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宝黛凄美的爱情,再次品读我竟被书中蕴藏的中医文化深深吸引。正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说,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并非专为医学而写,但小说中却有很多宝贵的医学知识。这宝贵的医学知识凝聚成一缕药香,那香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微,是天人合一的哲思,更是将人间烟火与草木深情揉碎了的温柔。
秦可卿的床榻前,陪伴着的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每一味药都“踩”着她思虑过甚的症结,黄芪补气,柴胡疏肝,像是懂她藏于锦帐后的委屈,张太医用草木的温性,去疏解可卿那藏匿于肝脾后的愁绪。中医的智慧,从不在于只看月经不调的表象,而是真正走进她的身心里,看透她眼底的倦意,眉宇中的郁结,顺着体质的脉络,悄悄熨帖着失衡的心理。
林黛玉的窗畔,总陪伴着一炉冰糖燕窝粥,燕窝的柔润与冰糖的清甜,慢慢滋养着黛玉的肌体。这并不是寻常的滋补,是太医窥透她“肺阴虚损,气弱多愁”的体质,一点一点用滋阴润燥的草木,去滋养那颗被秋风揉碎的心。此外,人参养荣丸对黛玉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主治脾肺气虚、荣血不足、色枯气短,这里面渗透着中医的智慧,即从不是猛药去病,而是春雨润田,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缓缓渗透进身体的每一处脉络。晴雯染了风寒,宝玉不许用寒凉的“白虎汤”,只因盼着荆防败毒散的温性,可以护着她那较弱的身子;湘云贪食了性寒的螃蟹,众人便递上一盏合欢花浸的酒。中秋节的月色凉了,贾母便让丫鬟煮一碗热粥,怕秋寒伤了肺腑。在这些细碎的时光里,中医不再是刻板的典籍,而是融进饮食起居的默契。
除此之外,《红楼梦》里的日常器物、园林布局也蕴含着中医微妙的巧思。贾母用银质餐具,中医认为银能“解毒、验毒”,适宜年长者使用。宝玉用的松花笔砚,研磨时能散发松烟之气,有清心安神之效。潇湘馆翠竹环绕,竹子四季常青,中医认为竹气清润,可润肺养心,正合黛玉肺虚的体质。就连夏日纳凉,众人也必选藕香榭,因临水而居能清热解暑,借水气调和暑气,比闭门扇扇更得自然之益。这些藏在药物之外的中医智慧,早已不是生硬的医理,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生活哲学。它让养生不再是刻意为之的功课,而是一屋一瓦、一茶一饭里的温柔体恤,恰如《红楼梦》的底色——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寻常处藏真意。
合上书页,《红楼梦》的草木香仍在鼻尖萦绕。那些生于园囿、入药入馔的草木,早已不只是治病疗疾的药材,更藏着东方医学天人相应的哲思,裹着人情世故的温软,将千年医韵揉进字里行间。它们在黛玉的药炉边、贾母的茶盏中静静生长,让《红楼梦》的故事不止有风月情浓。这缕跨越百年的药香,是东方医韵鲜活的注脚,在时光里轻轻诉说着草木与人心的羁绊。(陕西 潘锦怡)
- 上一篇« 美洲大蠊身世之谜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