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黄精:仙风道骨异凡尘

2025-5-6 09:05:57 江西致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阅读 18

黄精是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也是一味家常用的食材。道教是发祥于中国的宗教,包括儒、释、道在内的理念都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较之下,道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草纲目》体现出李时珍正是这样一位融入天地之间的大学者。

坤土之精粹
中医认为,土者乃五行之主,坤之体也。土是五行的中心,黄是其代表颜色。由此亦想到,黄土地、黄龙、黄河、黄皮肤的中国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精为服食要药,所以《名医别录》把黄精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
道家的修炼故事里总少不了黄精。《本草纲目》里记载了黄精“久服成仙”的传说。宋代神怪小说《稽神录》中有一篇关于黄精的故事。在临川(现江西省抚州市)有个小丫鬟,不堪主人的虐待,只身逃到了深山老林中。当她饥饿难忍的时候,找到一种很高的植物,把这植物肥大的地下根茎挖出来,吃了之后,解饥又解渴,就以它为食生活在山里。一天夜里,她为了躲避猛兽上树休息,当她从树上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好似插上翅膀一般。她就这样在山里待了几年,家人上山偶然发现了她,却发现她身轻如燕,行走如飞,根本赶不上她。后来村里人都一同追她,追到断崖边,她竟然能腾空而起,飞到另外一座山顶。人们都以为这个女孩子沾上仙气,成了仙姑。后来这个女子说出了真相,并把所吃的植物指给人们看,原来那就是黄精。
这段传说寄托了一种朴素的愿望,也止步于传说。
道家养生
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与神农有关的神农架也在湖北。李时珍生前多次到武当山、神农架等地寻觅草药,《本草纲目》中可见他的寻药记录。黄精也是湖北武当山的特产。
道教是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医药学产生了影响。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李时珍本身也是道家中人。他在《本草纲目》里引用《五符经》的记载,黄精别名为戊己芝。“戊己”是天干,属中央,于五行中属土,“戊己”是土的代称,“芝”意为灵芝。戊己芝的名字体现了黄精得到了土之精粹。
修道之人服食黄精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充满了神话色彩。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里面写到,一个汉末的道士张礼正服用黄精,一直活到北魏时期,仍然“颜色丁壮”,面色如同小伙子一样。
黄精入药,从《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了,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有120种,上品可久服,下气,轻身,耐老。久服,意味着它可以长期服用,相对安全。下气,则指气以降为顺。轻身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过程,耐老是目的。
黄精的功效是润肺滋阴、补脾益气,偏于养阴,所以滋阴方面临床运用相对比较多。民间也有用黄精泡酒的。《本草纲目》言黄精美容养颜、驻颜有术。

黄精被列入了食药物质名单,服用相对比较安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精在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近年市场上可以见到很多与黄精相关的药食两用产品。
其实不只根茎,黄精的果实、叶、花皆可入药,唐代《食疗本草》就有此记载。葛洪《抱朴子》写道:“服其花胜其食,其食胜其根。”黄精花的效果比果实好,果实比根茎好。不过黄精的花太难得,道家中人主要服食其果实,但生食容易刺激咽喉,所以要九蒸九晒后再食用。也有打成粉末做散剂或做成药丸服用的,还有蒸熟直接服用的。
鸡头黄精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种植黄精的先例了。《中国药典》收载的黄精基原植物有三种,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鸡头黄精采挖出新鲜的根茎呈圆柱状,一端粗一端渐细,而且根茎上一个个圆圆的茎残基和鸡头上的眼睛十分相似,鸡头黄精由此而得名。
黄精反复蒸制以后就会变成黑色,外形有一点像熟地黄。在药材鉴别考试的时候,我经常拿炮制后的黄精和熟地黄来考学生。如果一眼看不出来,放到嘴里尝一下也就知道谁是谁了。与黄精相比,熟地黄比较黏牙,闻起来有甜香气。
越南黄精
黄精是一味在中越两国都常用的药材。越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熟悉的邻国。越南的传统医药高等教育和中国、韩国情况相似,差不多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在越南传统医药领域有几个里程碑式的标志:1957年越南传统医学医院成立,1961年越南国家药物研究院成立,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第22个世界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越南建立。
越南传统医药称为东医、东药,与西药相对应,与现代医学并行。在传统药物中,来自中国的药都叫“北药”,本地生长的药都叫“南药”。
中医药在对外传播时与当地文化结合、生根、开花,硕果累累。(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