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php

content

应对基孔肯雅热 蒲松龄《驱蚊歌》道出中药妙用

近日,基孔肯雅热在多地传播,备受关注。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中药驱蚊古已有之。几百年前,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以一首诙谐的《驱蚊歌》,道尽了蚊虫的危害与古人的驱蚊智慧。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领略古人的生活趣味,更能认识到中药驱蚊的价值。全诗如下:

夏蚊长喙毒于蝇,薄暮暗室如雷轰。

摇身鼓翼呼其朋,翩然来集声嘤嘤。

衾覆半体啮股肱,皮肉坟起爬枨枨。

雏者将至飞且鸣,猾者潜来无形声。

私心窃幸遂贪情,床头才觉腹已盈。

露筋女郎全节贞,小物虽小累大清。

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烧之烟飞腾。

万翼塞户相喧争,屋烟既尽仍骄狞。

檐穴之砂号夜明,碎而细视皆蚊睛。

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氓!

诗中说蚊子凭借它的“长喙(嘴)”比苍蝇还狠毒,每至薄暮时分,它们群集暗室,摇身鼓翼,呼朋引类,鸣响如雷。它们寻隙叮人,令人防不胜防,人们用被子盖住半边身体,它们又去咬另一半的腿和胳膊,咬得人身上“皮肉坟起”,让人不住地爬搔,发出“枨枨”的声音。幼小的蚊子“飞且鸣”,而那些狡猾的成蚊却悄悄地飞到人身上,它们暗自窃喜,尽兴吸吮,遂了它们的“贪情”,等到床上的人发觉,它们早已经饱吮人血,肚子胀得很大了。别看蚊子很小,对人们的危害却非常大。诗中引用了“露筋女”的典故,据传说,唐代高邮一女郎避乱,日暮行于荒郊,女郎为保贞节,露坐草丛中,不堪秋蚊叮咬,血竭筋露而死。后人哀而为之立祠,号“露筋女”。

面对蚊子肆虐,诗人又写了驱蚊的方法,即用苍术等植物混合在一起,焚烧生烟来熏蚊子。千万只蚊子被熏得挤在一起“相喧争”。屋里烟尽之后,那些未被熏死的蚊子又重新活跃飞腾起来,仍然骄横凶恶。人们从夜明砂(蝙蝠粪)里发现有些未被消化的蚊子的眼睛,得知蝙蝠有食蚊之功,于是寄希望于蝙蝠,希望蝙蝠满天而生,将蚊子吃光,使黎民安生。

诗中提到的“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烧之烟飞腾”,是古代驱蚊的常用方法。将苍术、艾草、菖蒲等植物混合或编织成绳,点燃后以烟雾驱蚊。明代方孝孺在《蚊对》中也有类似描述:“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这种烟熏驱蚊的方法,其原理是基于中药的芳香辟秽与物理驱避作用。

中医古籍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驱蚊方,如《普济方·卷二百六十八·杂录门》中的“祛蚊法”:“香附子、苍术半斤,雄黄(别研)、樟脑(别研)各半两,右为细末,入雄黄、樟脑和匀,重罗,打作香印,爇之。”

《本草纲目》引孙思邈验方:五月取浮萍阴干。《卫生易简方》:浮萍、羌活为末,焚之,蚊自绝。《外治寿世方》:取池中浮萍晒干,晚间与苍术、白芷同焚,蚊感其气,悉化为水。

方中的苍术味辛、苦,性温,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具有芳香辟秽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苍术含多种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β-桉叶醇、苍术酮和苍术素,这些成分可能通过熏蒸作用干扰蚊虫的嗅觉或神经系统,起到驱蚊的作用。艾草驱蚊作用也很强,陆游《熏蚊效宛陵先生体》诗云:“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现代研究表明,艾草含桉叶醇、β-芹菜醇、植物醇等成分,对按蚊具有显著熏蒸毒性和驱避活性。其中桉叶醇熏蒸毒性最强,10分钟内可致蚊死亡。

诗中所说的荆是指黄荆、牡荆一类的植物,其味微苦、辛,性温。《本草纲目》引《物类相感志》云:荆叶逼蚊。至今南方农村仍保留焚烧荆条驱蚊的传统。 浮萍、石菖蒲等药物能芳香辟秽,解表化湿,也是驱蚊常用药物,其药理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雄黄加热释放的三氧化二砷虽有驱蚊效果,但存在毒性风险。 现代通过中药提取与缓释技术结合,可以将上述药物制成驱蚊贴、手环、喷雾、凝胶等,使传统方法更适合现代生活。

也可将这些中药制成香囊佩戴,选艾叶、苍术、菖蒲等少许,打成粗末,装入布袋中做成香囊,带在身上或悬挂床头,避免了化学驱蚊剂可能带来的刺激,尤其适合儿童、孕妇等人群。

诗中所说的“蝙蝠满天生”则蕴含了生物防治的理念。蝙蝠以蚊为食,一只蝙蝠每夜可捕食三千只蚊子,堪称自然界的灭蚊卫士。古人也有用夜明砂焚烧熏蚊子的,如《卫生易简方》云:“夜明砂与海金砂,二味同和苦楝花,每到黄昏烧一捻,蚊虫飞去别人家。”

蒲松龄的《驱蚊歌》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古代卫生习俗的珍贵记录。中药驱蚊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content

结节肿瘤一定要做手术?中医来帮您!

content

消夏点心绿豆糕

五黄六月,烈日炎炎。当你汗流浃背、饥渴难当,感到酷热难耐时,你是否想到吃一块绿豆糕呢?或许它的清凉能带给你幸福的享受。

绿豆糕是我国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在古代,先民们为寻求平安健康,曾有端午时节吃绿豆糕的习俗。现在,作为一种消夏点心,绿豆糕在全国各地都有产销,且品种多样,各具特色,颇受青睐。

绿豆糕的主要原料是绿豆,根据不同地域,常加入白糖、桂花糖、植物油、豆沙、黄油等配料。其外形小巧玲珑,颜色或翠绿如翡翠,或橙黄如琥珀,让人看上去就食欲大增。轻轻咬上一口,细腻的口感瞬间散开,绿豆的清香和糖的甜蜜、油的香气完美融合,软糯而不黏牙,细润而不腻人,凉爽而无寒气,令人回味无穷。

绿豆糕既是美味,又是地道的健康食品,因为绿豆不仅是营养丰富的豆类食物,而且是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唐代《日华子本草》就曾记载其功效。其味甘性寒,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明目降压等功效,常用来治疗暑热烦渴、痈肿疮毒、药食中毒、水肿、小便不利、高血压、白内障等病证。尤其是解暑功效突出,《本草汇言》云其“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随息居饮食谱》曰“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因此,夏天吃绿豆糕,既解暑又解馋,还能辅治某些疾病,可谓三全其美。但须注意,绿豆糕性寒,因此老人、小儿、孕妇及虚寒体质者要少吃,正在服药的人及糖尿病患者不宜。

绿豆糕也可以居家制作,自己动手,干净又卫生。

材料:脱皮绿豆250克,黄油50克,白糖60克,奶粉20克。绿豆糕模具1台。

做法:1.把绿豆淘洗干净,放入碗中,加清水适量,浸泡3~4小时,使绿豆充分吸收水分。

2.捞出绿豆,沥干水分,放入蒸锅中,大火蒸30分钟左右,至豆熟(用筷子轻轻夹之即碎)。

3.取出绿豆稍晾,放入保鲜袋中,密闭,用擀面杖或其他工具擀成细腻的绿豆泥,尽量均匀。

4.把黄油入锅融化,放入绿豆泥,不停翻炒,其间加入白糖、奶粉,继续小火慢炒均匀,炒至绿豆泥变干,能够抱团时,关火。

5.取出绿豆泥,晾凉,分成大小均匀的小份,搓成圆球状,放入模具中,按压成型,轻轻脱模即成。

content

心肾同调 疏肝健脾 夏季当固护生殖之精

盛夏酷暑,热浪袭人。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也可能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暑邪当令,易耗气伤津;心火亢盛,可扰动心神,久则下汲肾水,导致肾精亏耗,影响精子的质量与活力。掌握中医养生要旨,有助于男性夏季固护生殖之精。

病因病机

心肾失济: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夏季暑热易致心火亢盛,根据五行理论,心火过亢则下汲肾水,导致心肾不交。肾主生殖,肾精亏虚可直接影响生殖功能,临床可见性欲减退、性生活失调等症。

气阴两伤: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暑热持续耗伤气阴,可致肾精化源不足,阴液亏虚,临床表现为精子活力降低、畸形率增高等。

肝失条达: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暑热夹湿易致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肝经气血不畅可影响外生殖器的血液循环,与精索静脉曲张等病症相关,进而干扰精子的生成与质量。

湿热下注:长夏湿土当令,湿与热合,易成湿热。湿热之邪下注精室,可见阴囊潮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前列腺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影响精子的生存环境。

中医调理三法

滋阴补肾,固护精元

建议多食用具有滋阴功效的鸭肉、瘦猪肉、鲫鱼、甲鱼、牡蛎、蛤蜊等食材,搭配银耳、莲子、百合、山药、枸杞子、桑葚等辅料;同时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并适当补充富含锌硒的食物,包括牡蛎、贝类、坚果和瘦肉等,这些食材有助于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推荐药膳

枸杞桑葚饮

组成:枸杞子10克,桑葚10克。

用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滋补肝肾,养阴生精。

山药莲子粥

组成:鲜山药100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

用法:文火熬粥,每日1次。

功效:健脾补肾,固护精元。

穴位保健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艾灸10~15分钟,每日1次。

肾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按揉3~5分钟,每日2次。

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建议多选用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油菜,这些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搭配具有理气功效的水果如柑橘、柚子和柠檬,可以帮助疏肝解郁;同时可适当使用玫瑰花、陈皮等辅料调味,或在烹饪时加入少量醋,既能增进食欲,又能起到疏肝理气的调理作用。

推荐药膳

陈皮山楂饮

组成:陈皮6克,山楂10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效:疏肝解郁,和胃消食。

玫瑰佛手茶

组成:玫瑰花5克,佛手片3克。

用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穴位保健

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按揉3~5分钟,每日2次。

期门穴(在前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指揉2~3分钟,每日1次。

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应当注重健脾利湿的食材搭配,可选用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等健脾类食材,配合赤小豆、绿豆、冬瓜等利湿类食物。此外,荷叶、藿香、佩兰等具有芳香化湿功效的食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材相互配合,既能健脾和胃,又能有效祛除体内湿气,帮助改善夏季常见的湿热症状。

生活调护指南

适度运动

建议采取动静结合、身心并养的养生方式。运动方面宜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舒展的传统养生功法,这类运动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需要注意的是,盛夏时节应当避免剧烈运动以及在高温环境下锻炼,建议将运动时间安排在相对凉爽的晨起或傍晚时分。

情志调摄

应当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骄不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书画欣赏、音乐聆听等来陶冶性情。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建议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伤身,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衣着选择与局部护理

应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和裤子,避免穿着紧身牛仔裤或化纤内裤,以保持阴囊部位的凉爽干燥——睾丸适宜温度需低于体温2~3℃,宽松透气的衣着是维持其生理环境的基础。规避局部高温风险:需远离桑拿、热水浴、电热毯等高温环境,同时避免长时间骑行、久坐,尤其是将笔记本电脑放于腿上等行为,以防阴囊持续受热影响生殖功能。

作息与习惯管理

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修复与涵养肾精的重要基础,需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避免熬夜耗伤肾阴。需保持适度性生活,既避免过度纵欲导致肾精耗伤,也防止长期禁欲引发气血不畅,以维持生殖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

content

夏季宜食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白扁豆自古以来就是药食两用的佳品,《中华本草》认为: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小儿疳积等。

《名医别录》记载白扁豆能“和中,下气”,其食疗价值早在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即有详细的记载,认为“久食头不白”。明·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说:“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

白扁豆简介

本品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以上来源于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夏日宜食白扁豆

1.帮助消化

白扁豆性温味甘,甘能补、能缓、能和,也就是甘味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特征,这里的“和中”就是指通过帮助消化,调和中焦,从而消除饮食积滞。

2.健脾消暑

白扁豆又归经于脾、胃经,因此首先就作用于脾胃从而达到健脾、和中的作用。白扁豆微温,温能化湿,夏季多湿,因此既能化湿,又能消暑。

3.祛湿不伤脾胃

很多人都知道,湿气重的人可以常吃些薏米,薏米有排湿的作用,但薏米性寒,不适合脾胃虚寒人群和月经女性食用。白扁豆就不一样了,祛湿的同时不伤脾胃。

白扁豆使用注意

1.适宜人群

它化湿而不燥烈,甘温补脾而不滋腻。适用于夏秋暑湿吐泻(宜生用),常年脾虚有湿,食少便溏诸症尤为宜用。

2.注意事项

白扁豆要高温加热煮熟后方可食用,否则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现象。

白扁豆不要一次吃太多,否则容易导致腹满壅滞等不适。

白扁豆食谱

白扁豆可以炒熟吃,或者炒熟后打粉冲服,通常比较多的吃法是煮粥、煲汤或煮水。但是要记得白扁豆要先浸泡。

白扁豆水

材料:带壳的白扁豆30克,炒焦。

做法:敲碎以后加上水,煎煮30分钟左右,最后再加上红糖来调味。

功效:白扁豆可健脾化湿,并具消暑的功效。烧焦后煮水可用于暑湿吐泻,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大便溏稀等症状的人食用。

白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克,新鲜铁棍山药30克,大米100克,红枣3颗。

做法:将白扁豆洗净后,加入适量的水浸泡,时间最好4小时以上。将铁棍山药洗净、去皮、切丁备用。把白扁豆含之前浸泡的水武火烧开,转文火30分钟,再加入铁棍山药丁、大米、红枣。武火煮沸,转文火直至粥熟。

功效:这道粥晶莹剔透,口感爽滑,具有补益脾胃、和中止泻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慢性腹泻、胃口不开人群食用。

白扁豆栗子粥

材料:白扁豆12克,栗子10克,粳米24克,红糖适量。

做法:同煮粥,待粥熟时加入适量红糖。

功效:《本草求真》记载栗子可用于“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白扁豆、栗子同用,适于脾虚泄泻、形瘦乏力人群。

指导专家: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陈燕清

本文内容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素禅等

content

大树下,你淋的“雨”可能是“蝉尿”?!对人体有害吗?

你在夏天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走在树下

总感觉有水滴在身上

抬头一看

没有下雨,也没有空调外机

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遇到了

树上的蝉在“撒尿”

对此,多地市民近日表示:

感触颇深

大树上的蝉为何会“尿如雨下”?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汁液进入蝉的体内后,蝉会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氨基酸,剩余的液体就会排出体外。高温天气下,蝉吸食树汁更频繁,排泄量增大。部分种类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蝉尿如雨下”的现象。通常来说,较轻、较小的动物(例如很多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并不会喷出尿柱。但蝉是一个例外,它们排尿时水流很强大,速度可高达每秒3米。

“蝉尿”对人体有害吗?

        “蝉尿”是蝉吸食树汁后的代谢性产物,90%以上是水分,也有钾、钠等微量矿物质和少量植物糖,基本无异味,不会引起中毒、腐蚀或感染。

专家表示,看得到蝉、听得到蝉鸣,说明城市生态环境向好。蝉的成虫寿命很短,通常只有几周时间,不必因此造成过多困扰。

content

夏日养阳 避寒就温

当前正值盛夏,气温升高,人体阳气外浮,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然而,许多人为了消暑,过度依赖冷饮、空调等寒凉之物,反而导致寒邪内侵,引发各类健康问题。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谈谈夏季养生的关键要点。

夏季为何要“养阳”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为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内里阳气相对不足,尤其是脾胃功能较弱。此时若贪凉饮冷,如过量食用西瓜、冰镇饮料、绿豆、苦瓜等寒凉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诱发胃肠疾病。因此,夏季适当服用藿香正气类辛温化湿的药物,反而能更好地调理身体。

不同人群的夏季健康隐患

儿童:夏季儿童贪凉,喜食冷饮、久吹空调,容易外感寒邪,内伤脾胃。寒邪束表,郁而化热,常表现为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部分医生或家长习惯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虽能暂时退热,但可能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下降、腹胀腹痛。长期如此,还可能影响气血生化,导致小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女性:夏季过食寒凉,易导致脾胃虚寒,加重宫寒,出现痛经、月经不调,甚至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问题。脾阳不足还会导致痰湿内生,与上焦郁热结合,形成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等病症。 男性:夏季受寒后,轻则感冒发热,重则脾胃受损,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若寒热错杂,还可能表现为易饿、暴饮暴食,进而引发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等问题,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夏季养生建议

1.饮食温养:适当食用生姜、紫苏、山药等温性食物,晨起可喝姜枣茶温补脾胃。 2.合理避暑: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以上),避免长时间直吹冷风。 3.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八段锦、散步,以助阳气升发。 4.慎用寒凉药物:如无实热证候,不宜长期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content

@所有人,这份高温天气防护指南务必仔细阅读!

7月20日

开始入伏

将持续30天

@所有人

请认真阅读

这份高温天气防护指南

content

浅析“血不利则为水”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顾名思义即血行不利而形成水肿的临床现象。“血不利”是因,而“水肿”是产生的病理结果。进一步来说,“气行则水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人体的气机对于水液代谢、血液的布散、荣养、运行有着统摄的作用,气机通畅,则水液能够散布疏利,血液循行畅达、充盈脉道。若气机失调,一方面可导致水液不化,另一方面还可形成血瘀等病理产物从而加剧水液的停聚。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内组织液生成过多或重吸收减少,导致组织间隙中的组织液增多而形成水肿,组织液则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当血液循环障碍、静脉回流受阻时,毛细血管内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从而导致水肿。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滤过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也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多,产生水肿。以上从现代医学角度很好地阐述了血液循环受阻与水肿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为中医理论中“血不利则为水”提供依据。

临床上常见的因“血不利”而造成水液停聚的病证是水肿病与鼓胀病。水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水泛的一类病证。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气为血帅,全身气化功能障碍,可导致瘀血阻滞,三焦水道失畅,水液停聚,而形成水肿。鼓胀病是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脉络瘀阻,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壅阻气机,清浊相混,气血凝滞,气血水等病理产物停郁于腹中,而成鼓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载:“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若少气,小便难。”此二者症证,皆体现了“血不利则为水”的病理形成过程。

在治疗时,应详加辨证。对于有血瘀的证型,应同时考虑活血兼利水,即“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巨气乃平”。常用当归、赤芍、桃仁、香附以活血化瘀,瞿麦、槟榔、泽泻、茯苓等行气利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血不利”导致水液停聚的病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方剂沿用至今,取得了广泛的疗效。在通利血络的同时,可考虑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以加强利水的功效,但须时时顾护脾胃之气。“脾胃乃后天之本”,不可攻伐通利太过,虽有瘀实之证,也宜缓缓消之,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这些都为临证提供了可行的诊治思路。(杨恺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