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正月初八
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
新的征程已拉开帷幕
那些尚未实现的梦想
那些还没到达的远方
都在等待你动身前往
安顿好自己的身心
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认真过好每一天
祝你在新的一年
事业顺利、前途似锦!
archive.php
content

今天是正月初八
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
新的征程已拉开帷幕
那些尚未实现的梦想
那些还没到达的远方
都在等待你动身前往
安顿好自己的身心
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认真过好每一天
祝你在新的一年
事业顺利、前途似锦!
content





content
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直接影响中药材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药农的收益,关系到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医家临床所用中药材来源以野生为主,人工种植的较少,新品种培育也没有被足够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药材需求的不断增加,野生中药材资源不能满足中医临床的需求,人们开始广泛引种、驯化和种植中药材,中药材新品种培育进入一个新的科学探索阶段。其中,我省通过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获得的“四大怀药”新品种(地黄新品种“怀丰”“金九”“吨王”,牛膝新品种“核桃皮”“风筝棵”,菊花新品种“小黄菊”“小白菊”,山药新品种“铁棍山药”等)得到了推广应用,成为持续多年的主栽品种,满足了中医临床的需求,为药农带来了良好的收益,同时在长期的中药材生产中形成了一批道地药材。因此,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是生产优质道地药材的前提,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工作现已成为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提升中药材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新品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中药材新品种培育进展整体比较落后,自繁自用、自留自引及相互串换的形式较为常见。由此造成的品种基源不明、种质混杂退化、药材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对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一定威胁。总体而言,在中药材新品种培育中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目前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多注重抗性和产量,对“中药材品质育种”的重视不够。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中药材更注重品质,中药材品质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二是育种技术水平有限。我国中药材品种较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也相对较少,育种效率和成功率较低。三是基础研究薄弱。多数中药材的遗传多样性、药用成分累积调控机制尚未充分研究。抗逆性和适应性研究滞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标准化栽培管理体系缺乏。四是单品种面积少,推广应用不足,影响了新品种培育的积极性。由于生产的区域性和道地性,每种中药材需3~5个优良品种才能覆盖生产,但绝大多数中药材现在没有主栽品种,品种布局区域化几乎是空白。五是政策机制尚不完善。相比粮、菜、油等农作物较为清晰明确的品种审定、登记或认定(鉴定)体系和制度,中药材品种体量小、前期缺少相应的管理法规,中药材品种认定政策依据不够清晰。
对中药材新品种培育的建议
因此,针对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机制。我国农作物新品种认证方式主要有“审定”和“认定”两种,主要农作物实行国家和省级相结合的“审定”方式,非主要农作物部分省市实行“认定、鉴定或登记”。将中药材纳入非主要农作物进行新品种的“认定、鉴定或登记”时,其标准基本上与农作物类似,并没有突出药材特色。因此,制定适用于中药材(植物药)新品种的田间鉴评、登记、审定和认定相关国家标准及政策机制,对推进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通过完善中药材新品种质量认证体系、加快新品种市场准入审批、建立适合中药材特点的推广体制、提供新品种种植政策性补贴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优质、抗逆、适用于栽培和采收加工,是中药材新品种培育的主要目标。深化中药材有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志物研究应作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工作的重点,药效成分的系统表征和评价是确定优质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重要环节。同时,针对药用植物植株形态、生育期、生理功能、抗病、抗虫、抗逆及品质性状开展基础研究,是获取优良稳定后代的前提。此外,探索中药材新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响应机制、分析其对药效成分累积的影响,是集成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基础。
三是引进现代育种育苗技术。进一步加大药用植物的人工育种效率和成功率,是推动和加快中药材种业发展的关键。在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多倍体育种、辐射及空间育种的基础上拓展分子育种,能够大大缩短中药材新品种培育的周期。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材种质资源利用、优良基因发掘和育种效率,并为加快中药材新品种的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四是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提升开发利用能力。大部分中药材种质来源于野生中药材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且部分中药材资源濒临灭绝。因此,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对中药材新品种培育、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可以进一步保存、挖掘、改良和利用中药材的优良遗传基因,为后期培育具备良好推广性能和产业化特质的新品种提供信息和材料支持。
中药材新品种培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农业生产问题,更是一个科学研究问题。通过品种培育,可以推动中药材的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用成分和治疗方法。不断加强中药材品种培育工作,可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升中药材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转自11月7日《河南日报农村版》,作者系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河南中医药大学张宝 陈随清)
content
气温越低,心血管越“受伤”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类是恒温动物,寒冷时人体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散热来保暖,加之冬天天气干燥,所以容易导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耗氧量增加,心、脑、肾等脏器负担加大。此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容易导致血管痉挛、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等,从而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常吃这“三苦”帮助降“三高”、护心血管
01黑苦荞

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有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
苦荞茶的主要功效是清热降火,消食化滞,凉血消肿,美容养颜等。苦荞茶其所含芦丁可软化血管,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减肥败毒、清理人体垃圾、激活胰岛素分泌等功效。
02亚麻籽

亚麻籽中所含α-亚麻酸具有防止血栓形成、降血脂、降血压三大功效。
03桑叶
content
大家都知道厨房中的姜、豆蔻、花椒、蒜等调味品可以入药,却不知另有一些常见的蔬菜,也是医家手中的良药,在现代一些中成药里还可以寻见它们的芳踪。
辣椒
餐桌常见的辣椒除了鲜食,还可腌渍、干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辣椒为茄科植物辣椒或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实入药,夏、秋二季果皮变红色时采收,性味辛热,归心、脾经,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食物本草》将辣椒称为番椒,谓“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现代临床常用于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等病症的治疗。著名中成药十滴水、活血止痛膏等便用辣椒组方入药。
苦瓜
味苦的苦瓜不是人人都爱,其成熟果肉和假种皮主要作蔬菜食用,有消火去暑之效,适合夏季食用。苦瓜也是一味中药,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滇南本草》便言其“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现代也作药用,《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等地方标准便有收载,称其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的功效。苦瓜切片制成的苦瓜干多组方入药用,中成药清热凉茶、双瓜糖安胶囊等便有用到。
番薯藤
番薯藤,四川人称“红苕尖”,清炒或下面吃都是极美味的,十分爽口。番薯藤也可入药,《本草求原》谓其“敷虫蚊伤,并痈肿毒痛,毒箭,同盐捣汁涂蜂螫”。《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番薯的地上部分入药为番薯藤,味甘、涩,性微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的功效。中成药金薯叶止血合剂是仅用番薯藤制成的单味制剂,能健脾益气、凉血止血。
洋葱
洋葱,肉质柔嫩,汁多味辣,作菜生食、熟食皆可,也可作为调味品。洋葱入药,《福建药物志》言其“祛湿消肿”。《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洋葱,云其味辛、甘,性温,归脾、肝经,有健胃理气、祛湿杀虫、化浊降脂的功效。中成药定喘膏便用洋葱组方入药。
香菇
香菇,肉质肥厚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等收载有香菇,其子实体入药,性味甘平,归肝、胃经,能开胃健脾、益气助食,可用于佝偻病、贫血、小便失禁、痘疮、麻疹不透、高血压、扁桃体炎等病症的治疗。中成药归芪补血口服液、黄地养血口服液、芪香益肾颗粒等皆用香菇组方入药。
content
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发布会上透露,近期处于流感相对高发期。总体来看,今年冬春呼吸道传染病仍然呈现交替或叠加流行的态势,都是由已知病原所引起,没有出现新发传染病。
中医药如何防治呼吸道疾病?感染后咳嗽老不好怎么办?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对此作出详细介绍。
张忠德表示,风寒类呼吸道传染病可用疏风散寒类中成药;风热类可用疏风清热类中成药;风燥类可用润肺润燥解表类中成药。“也可以找中医师、中医诊所、中医院开汤药治疗。”张忠德说。
张忠德强调根据地域进行有针对性治疗与预防。北方地区今年以风寒为主,夹燥,发热、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全身酸痛、口干咽干、喉咙干的症状相对比较重;南方地区,在风寒基础上,化热、夹热、夹湿的症状比较多,所以发热、喉咙痛、全身困倦、口干口苦,部分伴有胃肠道的症状。
在提升人体的正气方面,张忠德表示中医有很多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针灸、药膳、沐足等。如平时容易出汗感冒,可用党参等煲水喝;如平时易疲倦、胃口不好,又易咳嗽、打喷嚏,用黄芪、陈皮来煮水或煲汤;平时容易口干咽燥,可用西洋参、玉竹煮水喝。还可用艾叶、紫苏叶、生姜泡脚,每次15~20分钟。
张忠德表示,急性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主要有寒咳、热咳、燥咳和风咳四种。
寒咳由风寒或受寒引起,表现为咳嗽频繁、咽痒、咳出清稀白痰,面色发青,舌苔白;治疗以散寒止咳为主,可用生姜、陈皮、橘红等。热咳由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引起,症状为咳嗽频繁、喉咙干痛、咳黄痰,面色偏红,舌红,舌苔偏红;治疗以清热止咳为主,可用菊花、青榄、胖大海、芦根等煮水喝。燥咳由感受燥热引起,多见于西北地区或北方干燥天气,表现为干咳、痰少而粘、难以咳出,声音嘶哑,口干咽干,或伴有大便秘结;治疗以润肺止咳解表为主,可用百合、玉竹、罗汉果、雪梨、乌梅等泡水喝。风咳表现为阵发性呛咳,喉咙不适,风一吹咳嗽加重,无痰或少痰;可用紫苏、紫苏子、生姜泡水喝,或选用专门治疗风咳的中成药,或找医生开中药治疗。
此外,感冒后还可能出现气虚、阳虚和脾胃虚弱等症状。气虚表现为疲倦乏力、汗出多,可用党参、西洋参、黄芪或五指毛桃泡水喝。阳虚表现为特别怕冷,可用肉桂、肉苁蓉等温阳治疗。脾胃虚弱或夹湿表现为胃口不好、肚子不舒服,可用陈皮、生姜、砂仁,或选用化湿健脾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content

《韩康卖药》局部(方铿绘)。
卖药是药材、药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卖药人在中医药演进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卖药行当古已有之。在卷帙浩繁的古代诗词中,不乏卖药人的形象。韩康、壶公、宋清是诗词作品中出现频次非常高的3位卖药人。
韩康卖药演绎出两则成语
生活于东汉中期的民间隐士韩康,是第一位留有文字记载的卖药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215-282)所撰《高士传》卷下《韩康》一文载曰:“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乃曰:‘公是韩伯休邪?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遁入霸陵山中。”汉桓帝刘志(132-168)继承皇位后,准备了一份厚礼,委派特使驾着驷马高车,专程进山聘请韩康出山做官。韩康假意应允,自驾牛车先行出发,设法摆脱特使人马,潜入别处深山老林,终身未曾出仕。
100多年以后,南朝史学家范晔(398-445)依据皇甫谧的记述在《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为韩康作传,其生平事迹由此通过正史而广为流传。南北朝中期,诗人笔下开始出现吟诵韩康的诗句。“韩公沦卖药,梅生隐市门。”(南朝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十三·左记室思咏史》)“韩康卖良药,董偃鬻明珠。”(南朝徐陵《长安道》)
据诗词网的粗略统计,由唐代到清代,出现“韩康”“韩伯休”名字的诗词共有300多首。在这些诗词中,韩康的基本人设是受人景仰的卖药人和隐者高士。“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唐代王维《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伯休抱遐心,隐括自为美。卖药不二价,有名反深耻。安能受玄纁,秉愿终素履。逃遁从所尚,萧萧绝尘轨。”(唐代吴筠《高士咏·其四十二·韩康》)“采芝夏黄公,卖药韩伯休。吾友子郭子,高趣可与侔。”(南宋陆游《郭氏山林十六咏·药圃》)“英雄误理大床话,卖药惟应学伯休。”(宋末元初方回《次韵张鹏飞三绝·其一》)
在韩康故事的长期流传中,“韩康卖药”逐渐演绎为一则成语,用于称颂逃名避世、身心自由的隐士高人。与此同时,“口不二价”也演绎为一则成语,用于赞扬定价有据、诚实守信的经商行为,成为后世药商的基本经营理念。清代后期,创办胡庆余堂的胡雪岩(1823-1885)将“口不二价”改造为“真不二价”,在假药流入市场的背景下刻意强调了货真价才实的涵义,使“不二价”理念得以与时俱进。
壶公卖药衍生出职业标识
壶公,又名壶翁、悬壶翁、玄壶子,东汉时期卖药人,汝南术士医家费长房之师。晋代道教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283—363)所撰《神仙传·壶公》最早记载了壶公的有关传说:“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时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史学家范晔将1000余字的壶公传说改写为400余字的费长房传记,收载于《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中:“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
悬壶卖药的壶公,不仅识药而且懂医,是一位治病疗疾的高手。由东汉至晋代100多年的民间流传中,“治病皆愈”的壶公逐渐被涂上浓重的神话色彩,从而演变成葛洪笔下的仙人形象。人们期待着仙人用壶里的灵药和高超的医术解除人世间的病痛。壶者,葫芦之谓也。葫芦不仅可以用作盛装药物的容器,而且其蔓、叶、须、花、子、壳均可入药。基于葫芦的多用、妙用,壶公卖药故事将葫芦衍生为行医卖药的职业标识,游医身挎药葫芦,药铺悬挂葫芦招幌,“悬壶济世”则成为赞美传统医药行业的专用成语。
出现壶公意象的诗词作品始见于唐代,迄至清代共有200多首。“道术曾留意,先生早击蒙。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唐代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壶公是自采草药的卖药人,也是医道高明的医者。“采药壶公处处过,笑看金狄手摩挲。”(北宋苏轼《赠梁道人》)“晚市放歌逢郢客,春城扶病问壶公。”(明代成鹫《荅陈惟深》)
一身仙气的壶公,为诗家词人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想象空间,他们得以恣情地展现无病无灾的奇幻仙人世界。“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试问取,壶翁仙诀,几时传与君房。”(南宋刘克庄《汉宫春·其七·吴侍郎生日》)“归来传得壶公术,平地幻作方壶山。一壶颠倒悬药室,日暮竟入壶中间。壶中一宇天地阔,白日不夜长无端。安得相携费长房,同入壶中问大还。”(元末明初钱宰《方壶小隐》)
宋清卖药为业界树立楷模
唐代中期,京城长安药商宋清,因扶困济贫、乐善好施,名声鹊起,满城风传。元和年间,礼部员外郎柳宗元(773-819)在被贬官外放永州期间,感佩宋清的善行撰写了传记小品《宋清传》。其中写道:“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400多字的传记,记录了宋清为人称道的经营行为:他售卖药品童叟无欺,贫富平等,官民一视同仁,一律给予良药;对那些穷苦人、远道而来素不相识的人,赊账拿药;他从不登门要账,年终岁尾,估计赊账者无力还钱,便将积存的欠条付之一炬。
唐代中期文士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有义声》一节,亦有宋清事迹的简要记载:“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市清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所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宋清坚守以义为先、“其远取利”的经营之道,药肆生意越来越兴旺,为药业界树立了一个楷模。宋代以降,总共出现70多首传颂其善行义举的诗词作品。“君不见宋清市药长安西,众工就取资刀圭。疮疡疾病一皆往,所应不必黄金赍。”(北宋释道潜《赠邹医》)南宋诗人陆游崇敬这位卖药义商,先后写过5首颂赞宋清的诗:“宋清捐善药,须贾遗绨袍。”(《雨欲作步至浦口》)“宋清药券贫来积,李贺诗囊病后空。”(《衡门独立》)
楷模的影响是深远的,历朝历代有多位宋清式药商、医家在诗词中留下身影。“神功端不让思邈,古道依然如宋清。得钱卖药少取利,无钱乞药喜舍施。”(南宋谢枋得《赠何古梅学医》)“悬壶随处著芳名,共说才华过宋清。施药不分贫与富,酬金肯计重和轻。”(明代曹义《送医官致仕归金华为邵郎中正赋》)“卖药长安市,超然寄一身……曾读《宋清传》,犹嫌未绝尘。”(清代缪彤《送医士方际泰归茅山》)何古梅、邵郎中、方际泰等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当世宋清。(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content
自古以来,“药食同源、时令养生”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冬至的饺子到夏至的面,从盛夏的绿豆粥到寒冬的羊肉汤,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来了,在寒冷的节气里来上一碗热腾腾的养生粥就显得尤为重要。






content
为什么冬季吃甘蔗
是“大补”
甘蔗性寒
冬季熟吃更滋补
甘蔗冬季药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