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立冬始
美好正当时
今天12时04分
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index.php
content
秋尽立冬始
美好正当时
今天12时04分
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content
中医专家:慢性炎症、结节和肿瘤可以用美洲大蠊,它可以代替穿山甲!

这就意味着,虽然在现实中医没办法开穿山甲,但是我们却有了安全又好用的武器——美洲大蠊,而且,它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事实上,美洲大蠊的神奇,从众所周知的用于修复人体内外创面的康复新液,再到能够帮助肿瘤患者减毒增效的美洲大蠊,已经有了太多的证明。

CCTV《走近科学》栏目曾深入探究过一个令人瞩目的案例:在四川攀枝花的静谧角落,居住着一位六十九岁的退休老者——潘先生。十多年前,潘先生不幸被确诊为鼻咽癌患者。在探寻治疗之道时,他意外听闻一种颇具传奇的说法:食用美洲大蠊能治愈癌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潘先生毅然决然地开始了生食美洲大蠊的尝试。令人惊讶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的鼻咽癌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一案例不仅引发了人们对美洲大蠊神奇疗效的探讨,也见证了人类对抗疾病的不屈不挠和信念力量。

因为它的作用很多,有人就会提出疑问,它岂不是“万金油”咯?用网友的话来说,当一个东西什么都管用的时候,其实我是不会相信的。但其实不然,美洲大蠊这么多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癌症患者和专家的认可。
美洲大蠊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的描述,而这正是美洲大蠊独有的特征,蜚蠊相关文献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
《名医别录》:通利血脉。
《本草纲目》: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
《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肿疡(外敷)。
古书中也多有记载用于癥瘕积聚。中医的癥瘕积聚是见于腹部而有形状可以手触知的疾患,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实质肿瘤。

在中医药界,美洲大蠊以其卓越的药用价值,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新一代“网红”昆虫。在与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们的交流中,他们为我们揭示了其神奇功效背后的奥秘:美洲大蠊能够针对炎症——人类多数疾病之根——发挥全程调节作用。与此同时,结节与肿瘤往往源于炎症的长期累积,是炎症病理演变的产物。炎症的反复刺激,易导致基因的不稳定。正是在四川大学严谨的实验研究支持下,我们发现了这一存活了3.8亿年的古老生物,其基因稳定性令人惊叹。美洲大蠊不仅在药用领域展现出卓越潜力,更彰显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奇妙与神秘。
另外,中医专家还专门提到,强大的美洲大蠊可以代替名贵中药材——穿山甲。因此,才有了无比浓缩的一句话来总结:慢性炎症、结节和肿瘤可以用美洲大蠊,它可以代替穿山甲!

content
秋冬季节气温下降,不少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即使穿再多衣服,手脚也难捂热,甚至伴随怕冷、易疲劳、精神不振等问题。从中医角度来看,这多与阳气不足、气血不畅密切相关,,通过针对性调理可有效改善。
两类原因
一是阳气虚弱,温煦能力差。自身阳气不足,导致身体产生的热量(温煦能力)不够,无法有效送达手脚末端。其主要原因为先天体质弱、后天过度劳累、长期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此类人群不仅手脚凉,还可能腰膝酸软、容易腹泻、小便清长。
二是气血瘀滞,运行不畅。气血流通受阻,运行速度变慢,导致血液无法顺畅地到达手脚。其主要原因为久坐不动、情绪压力大。此类人群身体躯干不怕冷但手脚凉,可能伴随手脚发麻、女性月经有血块等。
中医调理
饮食调补
阳气虚弱者日常可多吃羊肉、牛肉、生姜、桂圆、红枣等温补食材,比如用生姜红枣煮水喝,或秋冬炖一锅羊肉萝卜汤,帮助补充阳气、温暖身体,避免吃西瓜、梨、冰饮等生冷食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阳气。
气血瘀滞者可适当吃些当归、黄芪、玫瑰花、山楂,比如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使用当归黄芪煮水(黄芪10克、当归5克),或用玫瑰花泡水喝,让气血更顺畅地到达四肢。
穴位按摩
1.涌泉穴
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方法:每晚温水泡脚后,用双手拇指交替按揉两侧涌泉穴,每侧1~2分钟,以感到脚底温热酸胀为度。
功效:为肾经起点,能有效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2.阳池穴
定位:在腕后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此穴,力度适中,每次按压3~5秒后松开,重复10~15次,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有助于于激发全身阳气,尤其适合改善手臂和手腕的冰冷。
生活习惯
避免手脚受寒:秋冬尽量穿长袖、戴手套,穿袜子时选择能盖住脚踝的款式,避免脚踝、手腕等部位受凉——这些部位有很多经络经过,受凉会直接影响气血运行。
少久坐,多动一动:久坐会让气血变慢,每天抽10~15分钟做简单运动,比如快走、踮脚尖、甩手臂,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让手脚快速暖起来,尤其适合上班族。
睡前泡泡脚:水温40℃左右为宜,每次泡10分钟。泡脚能打通下肢经络,让气血从脚部往上走,泡到身体微微发热即可,切勿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泡完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避免脚部受风着凉。(戴晶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医院)
(责任编辑:杨敏)
content
有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5亿人正饱受脱发的困扰,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脱发,许多90后也被脱发所困扰。有不少人发现,每次洗头就会掉很多头发,十分担心自己是否也加入了脱发大军,那么,掉头发就是脱发吗?
答案是否定的。头发生长是周期性的,分成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人体的头发大约有10万根,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处于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头发则会自然脱落。正常人每天大约脱落70~100根头发,同时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头发生长,所以无须过分担心。但如果短时间内掉发过多则有脱发的风险。
脱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脱发与人体气血不足有关。且“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精血互生,所以毛发的生长脱落,润泽与否和肾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为防止脱发,笔者推荐养发三物和正确洗头法如下。
养发三物
黑豆被称为肾之谷,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可以达到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能使头发乌黑有光泽。
黑米被称为“黑珍珠”,有开胃健脾暖肝、舒筋活血的功效。黑米的营养成分多集中在表皮上,所以连皮一起服用为佳。
黑芝麻是众所周知的补肾佳品,性平、味甘,有补肾、润五脏、乌发养颜的功效,对于肝精不足引起的脱发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洗头注意
日常洗头发时要注意以下5点:洗头的频率不能过频繁;不要过量使用洗发水;水温适宜,避免温度过高;不要用指甲抓挠头皮,用指腹轻轻按压;擦干头发时切忌来回搓,避免破坏毛鳞片。
content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至24日交节。今年霜降节气开始于10月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的形成是因为秋夜晴朗无云,地面散热较多,温度骤降至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不经过液态,直接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即为“霜”。“浓霜猛太阳”,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后早晚温差较前期更为明显。
我国古代将霜降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养生方法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燥依然明显,燥易伤津;此时,天气渐凉,寒气来袭,秋燥与寒气并重,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同时,人体受到寒气侵袭后,寒邪容易凝滞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对关节健康不利,所以霜降后要格外重视保暖。此外,霜降时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于中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更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霜降时节天气转凉,人体需要抗寒能力增加,因而民间十分重视霜降进补,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来年打虎”等说法。秋补是“打底补”,地基打牢固了,冬补才能顺势而为。从中医角度看,霜降时节养生应以保暖防寒、防秋燥、平补调养为主。
功法保健
搓脸摩耳: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用双手掌在面部上下揉搓,由轻到重,直到脸上发热为止;然后摩耳,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郭自上而下按摩20次,按摩耳垂30次。长期坚持可起到强壮元气、益肺补肾的功效,从而达到疏通脸部气血,醒脑提神,预防感冒等作用。
“九月中坐功”:清晨平坐,伸展双手攀住双足,随着脚部的动作用力,将双腿伸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反复5~7次,然后叩动上下颌牙齿36次,缓慢吸气并吐出,调节气息,将津液咽下,想象津液下行至丹田,反复9次。此法具有和调五脏、行气利水之效。
足浴保健
组方:红花20克,木瓜30克,川牛膝50克,鸡血藤50克,独活30克。
操作方法:将所有药材放入药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后倒出药汁,放凉至45℃左右开始浸泡,时长以15分钟左右为宜,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建议晚上7~9点泡脚最为适宜,此时为肾经气血最衰弱的时候,足底血管会因为温水的刺激而扩张,有利于活血,进而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肝肾的目的。
药膳调理
以下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建议当日煮当日喝,以保证最佳口感和营养价值。如需保存,应冷藏并尽快食用,食用前须彻底加热。
百合玉竹老鸽汤
材料:老鸽1只,玉竹30克,百合20克,枸杞15克,桂圆肉10克,生姜2片,食盐适量。
做法:1.玉竹、百合、枸杞、桂圆洗净备用。
2.老鸽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切成大块。
3.以上材料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安神。
淮山百合排骨汤
材料:鲜淮山200克,鲜百合50克,鸡内金6克,芡实15克,陈皮3克,排骨250克,蜜枣2枚,食盐适量。
做法:1.鲜淮山去皮、切块。
2.百合、鸡内金、芡实、陈皮、蜜枣洗净。
3.排骨斩块飞水。
4.全部材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消滞开胃。
西洋参蜜枣乌鸡汤
材料:乌鸡250克,石斛3粒,西洋参5克,生姜2片,蜜枣1枚,食盐适量。
做法:1.乌鸡斩块、洗净飞水。
2.石斛、西洋参、蜜枣洗净。
3.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炖盅内,加入适量清水,隔水炖1.5~2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生津,养阴润燥。
银耳白果粥
材料:糯米150克,银耳50克,白果20克,食盐适量。
做法:1.银耳洗净去根,冷水浸泡,撕成小朵。
2.白果用热水烫过后切成两半。
3.糯米淘洗干净。
4.糯米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时,放入银耳和白果,煮开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益肺止咳。
紫薯银耳露
材料:紫薯100克,银耳50克,莲子15克,冰糖适量。
做法:1.紫薯切丁,莲子去芯。
2.银耳洗净去根,冷水浸泡,撕成小朵。
3.将紫薯、银耳、莲子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清水,搅碎成浆,然后倒入锅中,加入冰糖,用中火边煮边搅拌至煮开即可。
功效:健脾润肺,滋阴安神。
(责任编辑:杨敏)
content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痰散结。用于小儿高热惊风,百日咳,疮痈痰核,毒蛇咬伤。
【规格】1.5g/袋×9袋/盒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生肌,消积。用于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咽喉肿 痛,疮痈肿痛及痔疮出血,口腔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外治水火烫伤,皮肤溃疡。
【规格】3g/袋×14袋/盒

【功能与主治】软坚散结,活血止血,和胃止泻。用于癥瘕积聚,瘰疬,痰核,外伤出血,崩漏带下,胃热呕吐,湿热泄痢。
【规格】3g/袋×14袋/盒
针对结节项目三者联合用药一个月的用量成本及服用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结合体格检查进行触诊可对结节进行诊断。再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病因诊断,通常明确病因对结节的治疗有重要意义,针对病因不明确的结节,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药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医嘱还需定期复查,尤其是前期无需治疗者,以免病情进展。
content
樟树第56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顺利召开。作为全国中医药界的重要盛会,这也是展示“中国药都”传承与创新成果的关键窗口。在江西樟树这片被誉为“中国药都”的土地上,流传着一门独特的制药技艺——樟帮中药加工炮制。“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是对这门技艺通俗形象的比喻。由此,樟帮中药炮制技艺的精湛可见一斑,它承载着中华医药文化的精髓,更在当代科技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千年技艺,历经时光淬炼
樟帮中药炮制技艺的历史要追溯到1800多年前。东汉时期,著名道医葛玄就在閤皂山采药炼丹,开创了当地药材加工的先河。唐宋时期,随着”药墟”的形成和”药市”的兴盛,樟树逐渐成为江南药材集散地。明清时期是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樟帮药工足迹遍及湘潭、武汉、重庆以及樟树周围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药业帮即“樟帮”,与“京帮”“川帮”三足鼎立800余年之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樟帮药工秉持着”遵古炮制、精益求精”的制药理念,从炮制工具、软化处理、饮片切制和炮炙诸法乃至“火候”掌握及辅料应用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炮制技术,并通过言传身教和经验积累,将千年古法制药技艺传承至今。这门独有的中药材炮制技艺,是老药工识药、制药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制药史上的一朵奇葩。2014年,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樟帮作为全国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不论炒、浸、泡、制或烘、晒、切、藏均独树一帜,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制虽繁,不惜工”,樟树的中药材炮制技术,可以使100余种有毒中药材、400余种药性燥烈的药物运用于临床,不仅改善了药物功效,提升了疗效,而且扩大了药物使用范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正如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发生的奇妙蜕变,樟帮中药炮制技艺历经千年时光淬炼,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沉淀升华,并以”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闻名于世。
content

content
秋意渐浓,正是阖家团圆、品蟹赏月的好时节。当你品食肥美的螃蟹,沉浸于那诱人美味时,是否曾留意过螃蟹的寒凉属性?《本草纲目》记载“蟹性寒”,若贪恋滋味而多食,易致寒湿内侵,轻则脾胃不适,重则腹痛腹泻、手脚冰凉,甚至关节隐隐作痛。这寒凉之性,中医称之为“寒毒”。
然而,智慧的古人早已在饮食搭配中寻得化解之道。一碗简单温热的紫苏姜茶,便是中和蟹寒的绝佳选择。
紫苏与姜的合璧
生姜,性辛温,被中医誉为“呕家圣药”。其温性如春日阳光,能驱散脾胃寒邪,温通经脉,提振阳气,帮助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缓解食蟹后可能出现的胃冷、恶心等不适。
紫苏叶,性辛温,归肺脾二经。《本草化义》称其为“除寒散邪之良剂”。紫苏不仅能解鱼蟹之毒,还可行气宽中、和胃止呕,改善食蟹后的腹胀与胸闷,其芳香之气更能醒脾开胃。
当温热的生姜遇上芳香的紫苏,二者温性相合,驱寒之力倍增,可温煦中焦、安抚脾胃。
材料:新鲜生姜15~20克,新鲜紫苏叶10~15克(若干品约5克),清水500~600毫升,红糖、黑糖或冰糖适量。
做法:将生姜洗净(不去皮,姜皮性凉可平衡全姜热性),切薄片或拍松。紫苏叶洗净后与姜片一同入锅,加水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煎10~15分钟,令药效充分释出。关火前加入糖类搅融,滤渣后趁热小口饮用。建议伴随食蟹过程或餐后立即服用。
注意事项
1.紫苏姜茶温热饮用效果更佳,能充分发挥其温中散寒之效,冰镇或常温饮用效果大减。
2.食蟹宜量力而行,脾胃虚弱、孕妇及风寒感冒者尤须节制,紫苏姜茶虽可辅佐,却非放纵贪食的凭仗。
3.注意个体差异。体质偏热、阴虚火旺(如常觉口干、手足心热)者,应减少姜量,饮用后留意身体反应。
4.食蟹还可配姜醋汁、温黄酒,以辛温之物中和蟹寒。(蒋晨 张群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责任编辑: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