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php

文章页

content

这三苦是三高“克星”

近日,天气出现降温,接下来还可能有雨雪闪现,所以特别提醒大家,除了注意保暖外,还要养护好心脑血管!

气温越低,心血管越“受伤”

中医学把自然界正常的寒冷叫寒气,若大自然寒冷太过或人不能正确防御保暖,寒气就变成六淫之一——寒邪。寒邪具有以下特点: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易致经脉痉挛、肢体蜷缩;寒邪凝滞,容易使气血阻滞。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类是恒温动物,寒冷时人体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散热来保暖,加之冬天天气干燥,所以容易导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耗氧量增加,心、脑、肾等脏器负担加大。此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容易导致血管痉挛、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等,从而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常吃这“三苦”帮助降“三高”、护心血管

苦味入心,能清热泻火、降火气、解毒、除烦。可以多吃这三种苦味食物,既能清心养心,又是三高的“克星”。

01黑苦荞

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有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

苦荞茶的主要功效是清热降火,消食化滞,凉血消肿,美容养颜等。苦荞茶其所含芦丁可软化血管,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减肥败毒、清理人体垃圾、激活胰岛素分泌等功效。

02亚麻籽

亚麻籽作为中药,使用历史悠久且有很多功效。比如宋代医家苏颂在其所著的《本草图经》记载其能“治大风疮癣。”明代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记载其能“治肺痨。”此外,亚麻籽对于治疗风热湿毒有独到作用,比如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本经逢原》中记载:“亚麻性润,专于解散风热湿毒,为大麻风必用之药,故醉仙散用之。”

亚麻籽中所含α-亚麻酸具有防止血栓形成、降血脂、降血压三大功效。

03桑叶

中医认为,桑叶味甘、苦而性寒,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凉血、止汗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及燥咳,肝阳上亢之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以及自汗、盗汗、发须早白等多种病证。

药理学研究表明,桑叶含脱皮固醇、芸香苷、槲皮素、东莨菪素等活性成分,以及纤维素、维生素C、维生素B1、钙、钾、铁等营养物质,有广泛抑菌、抗病毒作用,并能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衰老、补充营养及提高机体免疫力。

content

中成药里五种菜

大家都知道厨房中的姜、豆蔻、花椒、蒜等调味品可以入药,却不知另有一些常见的蔬菜,也是医家手中的良药,在现代一些中成药里还可以寻见它们的芳踪。

辣椒

餐桌常见的辣椒除了鲜食,还可腌渍、干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辣椒为茄科植物辣椒或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实入药,夏、秋二季果皮变红色时采收,性味辛热,归心、脾经,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食物本草》将辣椒称为番椒,谓“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现代临床常用于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等病症的治疗。著名中成药十滴水、活血止痛膏等便用辣椒组方入药。

苦瓜

味苦的苦瓜不是人人都爱,其成熟果肉和假种皮主要作蔬菜食用,有消火去暑之效,适合夏季食用。苦瓜也是一味中药,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滇南本草》便言其“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现代也作药用,《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等地方标准便有收载,称其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的功效。苦瓜切片制成的苦瓜干多组方入药用,中成药清热凉茶、双瓜糖安胶囊等便有用到。

番薯藤

番薯藤,四川人称“红苕尖”,清炒或下面吃都是极美味的,十分爽口。番薯藤也可入药,《本草求原》谓其“敷虫蚊伤,并痈肿毒痛,毒箭,同盐捣汁涂蜂螫”。《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番薯的地上部分入药为番薯藤,味甘、涩,性微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的功效。中成药金薯叶止血合剂是仅用番薯藤制成的单味制剂,能健脾益气、凉血止血。

洋葱

洋葱,肉质柔嫩,汁多味辣,作菜生食、熟食皆可,也可作为调味品。洋葱入药,《福建药物志》言其“祛湿消肿”。《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洋葱,云其味辛、甘,性温,归脾、肝经,有健胃理气、祛湿杀虫、化浊降脂的功效。中成药定喘膏便用洋葱组方入药。

香菇

香菇,肉质肥厚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等收载有香菇,其子实体入药,性味甘平,归肝、胃经,能开胃健脾、益气助食,可用于佝偻病、贫血、小便失禁、痘疮、麻疹不透、高血压、扁桃体炎等病症的治疗。中成药归芪补血口服液、黄地养血口服液、芪香益肾颗粒等皆用香菇组方入药。

content

张忠德:中医辨治四类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有妙法

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发布会上透露,近期处于流感相对高发期。总体来看,今年冬春呼吸道传染病仍然呈现交替或叠加流行的态势,都是由已知病原所引起,没有出现新发传染病。

中医药如何防治呼吸道疾病?感染后咳嗽老不好怎么办?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对此作出详细介绍。

张忠德表示,风寒类呼吸道传染病可用疏风散寒类中成药;风热类可用疏风清热类中成药;风燥类可用润肺润燥解表类中成药。“也可以找中医师、中医诊所、中医院开汤药治疗。”张忠德说。

张忠德强调根据地域进行有针对性治疗与预防。北方地区今年以风寒为主,夹燥,发热、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全身酸痛、口干咽干、喉咙干的症状相对比较重;南方地区,在风寒基础上,化热、夹热、夹湿的症状比较多,所以发热、喉咙痛、全身困倦、口干口苦,部分伴有胃肠道的症状。

在提升人体的正气方面,张忠德表示中医有很多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针灸、药膳、沐足等。如平时容易出汗感冒,可用党参等煲水喝;如平时易疲倦、胃口不好,又易咳嗽、打喷嚏,用黄芪、陈皮来煮水或煲汤;平时容易口干咽燥,可用西洋参、玉竹煮水喝。还可用艾叶、紫苏叶、生姜泡脚,每次15~20分钟。

张忠德表示,急性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主要有寒咳、热咳、燥咳和风咳四种。

寒咳由风寒或受寒引起,表现为咳嗽频繁、咽痒、咳出清稀白痰,面色发青,舌苔白;治疗以散寒止咳为主,可用生姜、陈皮、橘红等。热咳由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引起,症状为咳嗽频繁、喉咙干痛、咳黄痰,面色偏红,舌红,舌苔偏红;治疗以清热止咳为主,可用菊花、青榄、胖大海、芦根等煮水喝。燥咳由感受燥热引起,多见于西北地区或北方干燥天气,表现为干咳、痰少而粘、难以咳出,声音嘶哑,口干咽干,或伴有大便秘结;治疗以润肺止咳解表为主,可用百合、玉竹、罗汉果、雪梨、乌梅等泡水喝。风咳表现为阵发性呛咳,喉咙不适,风一吹咳嗽加重,无痰或少痰;可用紫苏、紫苏子、生姜泡水喝,或选用专门治疗风咳的中成药,或找医生开中药治疗。

此外,感冒后还可能出现气虚、阳虚和脾胃虚弱等症状。气虚表现为疲倦乏力、汗出多,可用党参、西洋参、黄芪或五指毛桃泡水喝。阳虚表现为特别怕冷,可用肉桂、肉苁蓉等温阳治疗。脾胃虚弱或夹湿表现为胃口不好、肚子不舒服,可用陈皮、生姜、砂仁,或选用化湿健脾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content

诗词传颂卖药人

《韩康卖药》局部(方铿绘)。

        卖药是药材、药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卖药人在中医药演进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卖药行当古已有之。在卷帙浩繁的古代诗词中,不乏卖药人的形象。韩康、壶公、宋清是诗词作品中出现频次非常高的3位卖药人。

韩康卖药演绎出两则成语

生活于东汉中期的民间隐士韩康,是第一位留有文字记载的卖药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215-282)所撰《高士传》卷下《韩康》一文载曰:“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乃曰:‘公是韩伯休邪?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遁入霸陵山中。”汉桓帝刘志(132-168)继承皇位后,准备了一份厚礼,委派特使驾着驷马高车,专程进山聘请韩康出山做官。韩康假意应允,自驾牛车先行出发,设法摆脱特使人马,潜入别处深山老林,终身未曾出仕。

100多年以后,南朝史学家范晔(398-445)依据皇甫谧的记述在《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为韩康作传,其生平事迹由此通过正史而广为流传。南北朝中期,诗人笔下开始出现吟诵韩康的诗句。“韩公沦卖药,梅生隐市门。”(南朝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十三·左记室思咏史》)“韩康卖良药,董偃鬻明珠。”(南朝徐陵《长安道》)

据诗词网的粗略统计,由唐代到清代,出现“韩康”“韩伯休”名字的诗词共有300多首。在这些诗词中,韩康的基本人设是受人景仰的卖药人和隐者高士。“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唐代王维《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伯休抱遐心,隐括自为美。卖药不二价,有名反深耻。安能受玄纁,秉愿终素履。逃遁从所尚,萧萧绝尘轨。”(唐代吴筠《高士咏·其四十二·韩康》)“采芝夏黄公,卖药韩伯休。吾友子郭子,高趣可与侔。”(南宋陆游《郭氏山林十六咏·药圃》)“英雄误理大床话,卖药惟应学伯休。”(宋末元初方回《次韵张鹏飞三绝·其一》)

在韩康故事的长期流传中,“韩康卖药”逐渐演绎为一则成语,用于称颂逃名避世、身心自由的隐士高人。与此同时,“口不二价”也演绎为一则成语,用于赞扬定价有据、诚实守信的经商行为,成为后世药商的基本经营理念。清代后期,创办胡庆余堂的胡雪岩(1823-1885)将“口不二价”改造为“真不二价”,在假药流入市场的背景下刻意强调了货真价才实的涵义,使“不二价”理念得以与时俱进。

壶公卖药衍生出职业标识

壶公,又名壶翁、悬壶翁、玄壶子,东汉时期卖药人,汝南术士医家费长房之师。晋代道教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283—363)所撰《神仙传·壶公》最早记载了壶公的有关传说:“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时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史学家范晔将1000余字的壶公传说改写为400余字的费长房传记,收载于《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中:“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

悬壶卖药的壶公,不仅识药而且懂医,是一位治病疗疾的高手。由东汉至晋代100多年的民间流传中,“治病皆愈”的壶公逐渐被涂上浓重的神话色彩,从而演变成葛洪笔下的仙人形象。人们期待着仙人用壶里的灵药和高超的医术解除人世间的病痛。壶者,葫芦之谓也。葫芦不仅可以用作盛装药物的容器,而且其蔓、叶、须、花、子、壳均可入药。基于葫芦的多用、妙用,壶公卖药故事将葫芦衍生为行医卖药的职业标识,游医身挎药葫芦,药铺悬挂葫芦招幌,“悬壶济世”则成为赞美传统医药行业的专用成语。

出现壶公意象的诗词作品始见于唐代,迄至清代共有200多首。“道术曾留意,先生早击蒙。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唐代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壶公是自采草药的卖药人,也是医道高明的医者。“采药壶公处处过,笑看金狄手摩挲。”(北宋苏轼《赠梁道人》)“晚市放歌逢郢客,春城扶病问壶公。”(明代成鹫《荅陈惟深》)

一身仙气的壶公,为诗家词人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想象空间,他们得以恣情地展现无病无灾的奇幻仙人世界。“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试问取,壶翁仙诀,几时传与君房。”(南宋刘克庄《汉宫春·其七·吴侍郎生日》)“归来传得壶公术,平地幻作方壶山。一壶颠倒悬药室,日暮竟入壶中间。壶中一宇天地阔,白日不夜长无端。安得相携费长房,同入壶中问大还。”(元末明初钱宰《方壶小隐》)

宋清卖药为业界树立楷模

唐代中期,京城长安药商宋清,因扶困济贫、乐善好施,名声鹊起,满城风传。元和年间,礼部员外郎柳宗元(773-819)在被贬官外放永州期间,感佩宋清的善行撰写了传记小品《宋清传》。其中写道:“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400多字的传记,记录了宋清为人称道的经营行为:他售卖药品童叟无欺,贫富平等,官民一视同仁,一律给予良药;对那些穷苦人、远道而来素不相识的人,赊账拿药;他从不登门要账,年终岁尾,估计赊账者无力还钱,便将积存的欠条付之一炬。

唐代中期文士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有义声》一节,亦有宋清事迹的简要记载:“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市清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所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宋清坚守以义为先、“其远取利”的经营之道,药肆生意越来越兴旺,为药业界树立了一个楷模。宋代以降,总共出现70多首传颂其善行义举的诗词作品。“君不见宋清市药长安西,众工就取资刀圭。疮疡疾病一皆往,所应不必黄金赍。”(北宋释道潜《赠邹医》)南宋诗人陆游崇敬这位卖药义商,先后写过5首颂赞宋清的诗:“宋清捐善药,须贾遗绨袍。”(《雨欲作步至浦口》)“宋清药券贫来积,李贺诗囊病后空。”(《衡门独立》)

楷模的影响是深远的,历朝历代有多位宋清式药商、医家在诗词中留下身影。“神功端不让思邈,古道依然如宋清。得钱卖药少取利,无钱乞药喜舍施。”(南宋谢枋得《赠何古梅学医》)“悬壶随处著芳名,共说才华过宋清。施药不分贫与富,酬金肯计重和轻。”(明代曹义《送医官致仕归金华为邵郎中正赋》)“卖药长安市,超然寄一身……曾读《宋清传》,犹嫌未绝尘。”(清代缪彤《送医士方际泰归茅山》)何古梅、邵郎中、方际泰等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当世宋清。(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content

健康养生丨喝上一碗热粥,脾胃舒服了,体力恢复了,身体棒棒的!

自古以来,“药食同源、时令养生”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冬至的饺子到夏至的面,从盛夏的绿豆粥到寒冬的羊肉汤,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来了,在寒冷的节气里来上一碗热腾腾的养生粥就显得尤为重要。

content

冬吃甘蔗胜过参,来看看你吃对了没?

       俗话说,冬吃甘蔗胜过参。冬季天气寒冷干燥,人们多喜爱温热、滋补的食物,容易积热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不时来一碗甘蔗红萝卜马蹄水就再舒服不过了。除了清热润燥之外,在冬季吃甘蔗还被认为有养血健脾、大补阳气的作用。冬季甘蔗应该怎么吃?让我们来一起解锁吧!

为什么冬季吃甘蔗

是“大补” 

       中医认为,甘蔗汁味甘性寒,有清热、生津、润燥、消痰、止咳等功效。中医临床常把甘蔗汁用于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燥结、消化不良、反胃呕吐、高烧烦渴等症。
此外,甘蔗的益补功效也受到医家的极高肯定。《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甘蔗 “利咽喉,强筋胃,息风养血,大补脾阴”,并称其“榨浆名天生复脉汤”。复脉汤,原指炙甘草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主治“心动悸,脉结代”与“肺痿多涎唾”,具阴阳并补、益气养血之功。而甘蔗性味甘凉,也是阴阳双补之品,与复脉汤同功,所以被称为“天生复脉汤”。
为什么冬季吃甘蔗是“大补”?
寒冷干燥的天气里,甘蔗富含的糖分能够为机体补充热能,抵御寒冷,消除疲劳,而它丰富的水分和维生素也能有效补水,有效缓解干燥症状。
其次,甘蔗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以铁的含量最高,位居水果之冠,因此也有补血果之称。
      此外,甘蔗还有健脾利尿、润肠通便的功效,对于冬季运动量不足的人群来说,也是对脾胃非常友好的。
民间还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冬季多咀嚼甘蔗,除了滋润喉咙之外,还能清洁牙齿、锻炼咬肌,可以避免上火,也是一举多得。

甘蔗性寒

冬季熟吃更滋补

       去年冬季,因为不少人用“烤甘蔗”治咳嗽,还带来了一波集体回忆。中医认为,甘蔗生吃能泻热、润燥;熟食则益脾胃、润心肺,补益功效更佳。这里,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甘蔗的多种熟食功效吧!
        关于熟吃甘蔗的食疗方,古籍记载颇多。比如——
《滇南本草》中记载甘蔗:“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提示甘蔗熬制之后有益脾胃,其中的“饧”类似于现代的饴糖。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蔗汁煎成如饴,色黑,甘温。和中活血,止痛舒筋。越人产后辄服之。”
    《本草纲目》中记载:“治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也指出了甘蔗汁煮粥有益于滋润心肺。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甘蔗也被认为疗效有所区别——青皮甘蔗偏凉,紫皮甘蔗偏温。《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天生复脉汤)以皮青围大节稀而形如竹竿者胜。紫者性温,功逊。”就复脉效力而言,青皮甘蔗大于紫皮甘蔗,但紫皮甘蔗性偏温。
        肺胃热盛的人(鼻孔呼气热、喉咙冒火),吃青皮甘蔗;
        脾胃虚寒的人群,可以吃紫皮甘蔗。
        虽然甘蔗有很多功效,但并非人人适宜。因为甘蔗能泻热,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生甘蔗;而且甘蔗含糖量比较高,所以也不宜多食,否则“消肌肉、损齿发、生虫䘌,尤损小儿”。另外,糖尿病患者、体内湿气重者、胃腹寒痛者也不宜食用。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霉变的红心甘蔗不能食用,以免中毒。此外,还要谨防有些不法商家会把变质的甘蔗榨汁出售,不明来源的甘蔗汁最好不要饮用。

甘蔗冬季药膳推荐

      甘蔗直接烤食,有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此外,这七条实用的冬季甘蔗食疗方,大家不妨按需取用。
01
甘蔗生姜汁
材料:甘蔗250~500克,生姜15~30克。
做法:分别切碎,略捣绞汁,和匀服用,或煎服。可分3~4次服。
功效:蔗汁益胃和中,生姜下气止呕。蔗汁虽寒,姜汁虽温,但合用则性较平和。用于阴液不足,胃气上逆,反胃呕吐。
02甘蔗小米粥
材料及做法:甘蔗500克,切碎略捣,绞取汁液,加小米60克,加水适量,煮成稀粥食用。
功效:甘蔗汁益胃生津、润肺燥,小米益脾胃;两者又皆能除热。用于脾肺不足,阴虚肺燥,烦热咳嗽,咽喉不利。
03甘蔗羊肉汤
材料:甘蔗一小根,羊肉半斤,山药半根,胡萝卜半根,洋葱半个,八角、盐、油等调料适量。
做法:将甘蔗切成小段,羊肉切块备用,山药、胡萝卜、洋葱切丁备用。甘蔗和羊肉放入锅中,放入几颗八角,加水用小火炖3小时熬制汤底,完成后将甘蔗和羊肉捞出。油锅烧热,炒香洋葱,然后放山药、胡萝卜,一起翻炒。将甘蔗和羊肉一起倒入锅里,倒入汤底淹没食材,大火烧开后改中火炖大致20~30分钟即可。
功效:温补御寒,开胃健脾,补气血。
04甘蔗马蹄水
材料:新鲜甘蔗1段,荸荠7个。
做法:将甘蔗、荸荠各自削皮、洗净,放入锅中,加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继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生津,消食除胀。
05甘蔗红萝卜马蹄水
材料:红萝卜150克,马蹄(荸荠)150克,甘蔗300克。
做法三种食材洗净,红萝卜切块,荸荠对切,甘蔗切条状,放入750ml水,煲约20分钟,即可喝水吃食材。
功效:红萝卜健脾徐疳消食,清肝明目;荸荠生津止渴,清肺化痰,清热解毒;甘蔗性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肺。尤其适合有失眠烦躁,胃脘灼痛,吞酸,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或牙龈肿痛出血,口臭,大便秘结症状的人群。
06苹果甘蔗水
材料:苹果1个,紫皮甘蔗2节。
做法:苹果洗净、切块,甘蔗削皮、切段,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文煮20分钟即可。饮水、食用苹果。
功效:甘蔗有清热生津的功效,苹果性味较为平和、益胃生津,两者合用,可润燥生津。
07百合甘蔗水
做法:甘蔗汁、白萝卜汁各100毫升、百合100克,百合洗净煮烂后和入两汁,于睡前服用。亦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蜂蜜。
功效:润肺清热,适用于虚热咳嗽。

content

中药“战痘”常用外治法

现在有些年轻人特别喜欢吃煎炸香辣美食,还常常熬夜、吃夜宵,导致滋生痤疮的情况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中年人也冒出了“青春痘”。就诊时常有患者提要求:不用西药外涂,只想用副作用小的中药,最好能在家里自己操作。此外,患者还常常搜罗了一堆偏方问医生,比如涂牙膏有用吗,隔夜茶水洗脸能消痘印吗,鸡蛋清敷脸好不好,金银花水能祛痘吗?应当如何准确答复患者,才能做到既取材简便,又操作简单、药力直达?今天笔者就来介绍一下中医外治痤疮常用的三种疗法。

早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四十多种不同的中药剂型,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剂型包括膏药、油膏、掺剂、洗剂等,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治疗优势。其中捣汁外敷、煎汤熏洗、打粉外涂等方式简便常用,适合患者自制并自行操作。

熏洗法

熏洗法是先利用药液热气熏蒸患部,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方法。例如新鲜的金银花泡水可用于祛痘,若能萃取得金银花露效果会更好。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之类都可以加水适量煎煮成汤剂,先热熏再温洗脸,每日1~2次,有清洁表皮毛孔、减轻局部充血和炎症的作用,对轻中度湿热型痘疮都有效果。

敷贴法

敷贴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具有不同作用的液体调制成糊状,贴敷患部。例如将金银花、连翘、黄芩等研成极细的粉末,用金银花露或者丝瓜叶汁调和成糊状,直接涂抹在痘痘处,可清热解毒除痤。如再无新发、只剩痘印时,可选择茯苓、白及、白术等按一定比例打成粉,用牛奶、蜂蜜调和后再敷贴患部,每日1~2次,反复使用有消除痘印、修复皮肤的功效。

箍围法

箍围法是将自身含有药汁的药物,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贴,范围应超出痤疮肿起的区域,保证药物覆盖整个患处。例如将木芙蓉的叶子研末,加上捣好的丝瓜叶汁搅拌后使用,可加强清热散结作用,适用于红肿痛、热毒较重的痤疮,每日1~2次。

中医治疗痤疮讲究内外结合、以内养外。因此,患者还应调整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少吃高糖、高油脂、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及时治疗便秘、月经失调等疾病,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才能有利于“战痘”完胜。

content

探秘中药饮片之苏合香

中药饮片,作为中药材的精炼之作,经过专业的加工炮制,成为中医临床与制剂生产的重要基石。这些饮片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为治疗众多疾病提供了有力武器,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以及健脾益气等。同时,它们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助力人们调养身心,筑牢健康防线。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秘苏合香这一神奇中药饮片,领略其独特的魅力与广泛的药用价值。

苏合香的起源与魅力

      苏合香,这一古老的香料,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历史可追溯至《后汉书》,书中记载其源自“大秦国”,而《本草纲目》更是明确指出,这种香料得名于苏合国,从而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合香,不仅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更是中西医药交流的重要见证。
      苏合香,又称帝膏、苏合油等,是由金缕梅科枫香属植物苏合香树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过精心加工而成。在初夏时节,人们会击伤或割破树皮,深入木质部分,让香脂充分浸润。到了秋季,再剥下树皮并榨取香脂,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最终得到苏合香的初制品。将初制品溶解于酒精中,经过过滤和蒸馏,便能得到精制的苏合香。

苏合香的形态

      苏合香,这种珍贵的香料,在形态上也有其独特之处。经过精心加工的苏合香,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树脂状,质地厚重且色泽深邃。在香气上,它散发着一种温暖而持久的香气,仿佛能够诉说千年的故事。苏合香的形态与香气,共同构成了其作为珍贵香料的独特魅力。

苏合香的植物形态

苏合香,这种珍稀的香料,其实来源于一种特别的植物。这种乔木的叶片互生,拥有长柄,而托叶则较小且早落。其叶片通常呈掌状5裂,偶尔也会见到3裂或7裂的情况,裂片呈现卵形或长方卵形,先端部分急尖,基部为心形,边缘则有锯齿。花朵方面,苏合香的花小且单性,雌雄同体,多数情况下会聚集成圆头状花序,颜色黄绿色且无花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雌花的圆头状花序会以总状的方式排列,而雄花则仅有苞片。在雄蕊方面,多数雄蕊的花药为矩圆形,2室,纵裂,花丝较短。对于雌花来说,它通常单生,花柄下垂,花被细小并具有退化雄蕊。其雌蕊多数且基部愈合,子房半下位,2室,内含数粒胚珠,花柱则弯曲。果序呈现圆球状,聚生着多数蒴果,并且有宿存的刺状花柱。当蒴果成熟时,其顶端会开裂,露出种子。种子通常为1粒或2粒,形状狭长圆形且扁平,顶部还带有翅。

苏合香的药用价值

      苏合香,这种珍贵的香料,不仅以其独特的香气闻名,更在药用领域展现出其价值。其叶片、花朵以及果实均可入药,具有镇静安神、开窍醒脑、清热解毒等功效。在中医领域,苏合香常被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癫痫等症状,其效果显著。同时,苏合香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苏合香的一个神奇故事。太尉王文正因体弱多病而得到宋真宗的同情,真宗赐予他一瓶苏合香酒,并嘱咐他空腹饮用以调和气血、驱除外邪。王文正遵命服用后,第二天便精神焕发,向真宗致谢。真宗告知文武百官,此酒名为苏合香酒,制作方法是将一斗酒中加入一两苏合香,用文火慢煮。此酒能调和五脏,治疗腹中多种疾病,甚至一杯便能驱除外感风寒。大臣们称此为奇方,之后百官百姓纷纷仿制,苏合香丸因此盛行一时。沈括称此方源于《广济方》和《外台秘要》,疗效显著。《沈氏良方》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苏合香丸也以苏合香为主要成分。

现代临床应用中的苏合香

      苏合香在现代医学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备受瞩目。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苏合香的药理作用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证实,其在镇静安神、开窍醒脑以及清热解毒方面的功效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同时,苏合香还展现出抗菌消炎的潜力,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苏合香,这一传统中药材,在现代医学领域依然焕发着光彩。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使得它在临床应用中备受推崇。这种药材,味辛、性温,主要归于心、脾二经,具有强烈的芳香走窜特性。在传统中医临床中,苏合香常被用于治疗中风痰厥、胸腹冷痛、惊痫以及猝然昏倒等症状,其用量通常控制在0.3至1克之间,入丸散剂型使用。此外,《本草备要》和《本经逢原》等古典医籍也对其药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苏合香的多方面药理作用,包括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梗死等。同时,它还能扩张冠脉、抗缺氧、抗心律失常,并显著提高冠脉流量。此外,苏合香还具有显著的祛痰和抗炎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各种疼痛止痛、冻疮以及胆道蛔虫病等症的治疗。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苏合香常与麝香、冰片等药材配伍使用。经过精简改良的麝香保心丸和冠心苏合丸,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苏合香丸演变而来,如今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同时,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还发现,苏合香对于过敏性鼻炎、胆道蛔虫症、巅顶痛以及食物中毒昏迷等症状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江西致和堂苏合香产品信息

【功能与主治】开窍,辟秽,止痛。用于中风痰厥,猝然昏倒,胸痹心痛,胸腹冷痛,惊病。

【规     格】0.3g/支*1支/小盒*10小盒/中盒

苏合香,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中药材,在现代医学领域依然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其味辛、性温,专入心、脾二经,凭借其强烈的芳香走窜特性,在中医临床中常被用于治疗中风痰厥、胸腹冷痛、惊痫以及猝然昏倒等症状。而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苏合香更是展现出了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梗死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成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各种疼痛止痛、冻疮以及胆道蛔虫病等症的得力助手。

content

这些养生潮流 不可盲目跟随

如今,“养生”和“保健品”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话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养生的行列。年轻人对养生的理解已远超传统范畴,他们正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重新诠释着养生之道。比如有些年轻人在饮食养生方面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催生了一系列混搭食物养生的新趋势。有人将牛油果、水煮蛋搭配全麦吐司,不仅满足了舌尖的享受,还均衡摄入了蛋白质、健康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也有人将紫甘蓝与橙子搭配坚果拌入酸奶,既清新爽口又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这些混搭方式不仅丰富了饮食的多样性,也促进了营养的全面吸收。但是也有一些年轻人的养生方式受到质疑,比如吃辣鸭脖时喝杯金银花水来降火,吃冰激凌时含热了再咽,或是吃饭不多但服用多种保健品。这些方法真的科学吗?正确的中医饮食养生方法是什么?

这样养生未必科学

辣鸭脖配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其中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降血脂等药理作用,可以减轻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新陈代谢,帮助缓解因食用辛辣食物而引起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金银花虽具有一定的降火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食用辛辣食物带来的所有不良影响。因此,在食用辛辣食物时还是应该注意适量摄入。此外,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上火症状也各有差异,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建议及时就医。总之,吃辣鸭脖时喝金银花茶是一种可以尝试的降火方法,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必要的医疗措施。

冰激凌含热了再咽

冰激凌本身是冷冻甜品,因其低温和甜滑的口感受到很多年轻人喜爱。有人担心过冷的食物摄入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脘不适、腹胀、腹泻等症状,于是想到将冰激凌在口中含热了再咽下的方法。但冰激凌中含有较高的糖分和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冰激凌在口中含热后,这些成分并不会减少,而且停留在口腔时间过长还会刺激牙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搭配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或坚果来平衡冰激凌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冰激凌的摄入量,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过度依赖各种保健品

有些年轻人一边放任自在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吃烧烤等),一边又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补救(如喝枸杞、敷面膜等),甚至有些人饮食不规律,过度依赖各种保健品来补充营养,忽略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水等。这些营养物质对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转和人体的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营养素补充剂仅能补充某种特定的维生素或矿物质,不能替代其他核心营养素,也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更不能代替食物。

食物创新混搭

跨界合作是年轻人创新混搭食物养生的又一重要手段。比如草本咖啡,将传统中药的养生功效与现代咖啡的提神效果相结合;或绿茶与柠檬汁混合制成的绿茶柠檬饮,既清爽又提神;将枸杞、红枣等中药材结合奶茶制成的中药养生奶茶,既满足了味蕾的享受又兼顾了养生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饮品中中药的用量很少,且可能存在过多添加剂,并不一定能起到养生的功效。食物混搭可以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但在追求养生效果时应该谨慎选择搭配方式和食材。避免盲目跟风或听信不科学的养生方法,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正确饮食养生这样做

放眼当下现代生活,无规律的生活、超负荷的工作家庭压力,让人身体耗气伤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亚健康现象越来越严重。医院接诊的不少年轻人,体检时没什么器质性问题,但总感觉哪里都不舒服。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各种新型养生方式层出不穷,其实最重要的仍是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中饮食养生的核心在于“平衡”,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等客观因素,合理搭配五谷杂粮、蔬菜瓜果、肉类蛋奶等各类食物,运用食物本身的特性,达到调养身体、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饮食要选择适宜的食材,避免过寒过热,损伤脾胃。饮食应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以维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应适量摄取,不可偏嗜,以保持脏腑平衡。五味各自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通过合理搭配,可调和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五味中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生津止渴、开胃消食,如柠檬、山楂等。苦味食物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如苦瓜、苦荞等。甘味食物具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如红枣、蜂蜜等。辛味食物能发散、行气、活血,如姜、葱、辣椒等。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如海带、海鱼等。不同体质的人对五味的耐受性不同。例如,体质偏寒的人可以适量增加葱、姜、蒜等辛味食物的摄入,以温阳散寒;体质偏热的人则应减少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助热生火。

健康的烹饪方法也是饮食养生的重要手段,如蒸、煮、炖、焖等,尽量减少油炸、烧烤等高脂肪、高热量的烹饪方式。适量使用调味品,避免过咸、过甜、过辣等口味刺激。注意调味品的质量和来源,尽量选择天然、少添加剂的调味品。在烹饪过程中,要选择多样化的食材,以确保摄入全面的营养。即使是有益的食物,也不能过量摄入,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饮食养生还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春季万物复苏,宜食用油菜、春笋等,以助肝气升发。夏季炎热,人体易出汗,应多补充水分和矿物质,同时适量食用西瓜、绿豆等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季干燥易伤肺,可食用梨、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敛,宜食用羊肉、牛肉、红枣等,以温补阳气、抵御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