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php

文章页

content

服用陈皮的五个常见误区

        陈皮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常见于百姓餐桌。然而随着其普及,一些认知误区也逐渐流传。若不加以辨明,可能影响使用效果甚至带来健康风险。现针对五个常见误区进行澄清。

误区一:陈皮即橘皮,晒干便可充数

        许多人将鲜橘皮晒干后直接用作陈皮,这是常见误解。陈皮的核心在于“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明确规定,陈皮需选用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且必须经过至少3年陈化。鲜橘皮辛温燥烈,含较强挥发性油脂,多用于晕车、中毒等急症处理;而经过陈化后,其刺激性挥发油含量降低,黄酮类成分相对增加,药性由峻转和,方能具备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未经3年陈化的橘皮,不具备陈皮的药用价值。

误区二:陈皮越黑越久越好

        市场上对“老陈皮”的过度追捧,往往使人忽略其合理使用年限。虽然陈化能使陈皮药性趋于醇和,但这一过程并非无限有益。陈皮保存需防潮、防霉、防虫,数十年存放中若条件不当,有效成分易流失甚至变质。此外,颜色可通过做旧手法伪造。对于一般药用和养生,选择来源可靠、储存得当的3~10年陈皮,性价比和安全性更为适宜。

误区三:陈皮泡水人人皆宜

        陈皮温燥,适合脾胃气滞湿阻引起的腹胀、纳呆、痰多、苔厚腻者。但对于阴虚内热、气虚、胃火炽盛及实热证人群,其温燥之性可能加重症状,如耗伤津液、刺激胃酸等。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也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养生不可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误区四:陈皮功效万能

        陈皮并非适用于所有咳喘或消化不良。其长于燥湿化痰,主要针对寒痰、湿痰(痰白质稀),对热痰或燥咳非但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消化方面亦以脾胃气滞或寒湿困脾为主,胃阴虚或食积化热者慎用。中药讲究配伍,如治湿痰配半夏,治寒痰配干姜,单味使用效果有限。

误区五:唯“广陈皮”是尊

        广东新会产的“广陈皮”品质确属上乘,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亦收录其他产区的陈皮。浙江、福建、四川、江西等地所产柑橘皮,只要品种适宜、陈化规范,同样具有药用价值。道地性代表最优品质,而非唯一选择。盲目追求单一产地,不仅增加成本,也可能因市场乱象购入假冒产品。(周玲花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content

三叶青粉的功效与作用

        三叶青粉是植物三叶青(学名:Tetrastigma hemsleyanum)的干燥根茎研磨而成的粉末,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等功效。现代研究显示,其含有的黄酮类、多糖、皂苷等成分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常用于辅助改善咽喉肿痛、炎症、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一、三叶青粉主要功效与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痰散结。用于小儿高热惊风,百日咳,疮痈痰核,毒蛇咬伤。

规格:1.5g*9袋/盒

主要功效与作用:

1.抗炎与抗菌

三叶青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成分被证实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可缓解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局部炎症反应。实验室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2.增强免疫力

三叶青粉含有的多糖成分能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生成,帮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适合免疫力较弱或术后恢复期人群辅助调理。

3.护肝与抗氧化

动物实验发现,三叶青粉可降低肝损伤模型中的转氨酶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其抗氧化成分(如酚酸类物质)能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对长期熬夜、饮酒等人群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4.辅助抗肿瘤

部分研究表明,三叶青粉中的皂苷类物质能抑制某些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但相关研究多处于实验阶段,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二、适用人群与场景

• 炎症或感染初期:如咽喉肿痛、呼吸道感染,可搭配温水冲服缓解症状。

• 免疫力低下者:长期疲劳、易感冒人群可尝试作为日常保健。

• 慢性肝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辅助调理。

三、使用注意事项

1.剂量控制:单日建议用量3-6g。

2.避免与药物冲突:三叶青粉可能影响部分抗凝血药物代谢,服用西药需间隔1-2小时。

3.存储方式:密封避光保存,避免受潮变质。

content

冬令进补需遵循个体差异

        在11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主任于国泳介绍了关于冬令进补的注意事项。

        针对部分人群进补后上火的情况,于国泳表示,这主要由于三个原因:一是部分人本身并不虚,或者体质属于热性的体质,盲目进补就会加重症状;二是进补方法不当,如只使用温补制品,忽视了个体差异;三是脾胃不能有效吸收补品,就会在体内积滞,郁而化火。

        于国泳提醒,出现上火表现后,首先要停止当前的进补方案,防止上火表现进一步加重,随后尽快寻找专业中医师根据上火实际情况辨证并给出相应的调理措施。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二是采取清热泻火的方法,清除体内的郁热。“进补不是简单的营养补充,而是建立在体质辨识和认知基础上的精细调理。”于国泳表示,可以采取先通再补或者是先清后补的方式分阶段进补。

        针对老年人冬季进补,于国泳提醒,需要特别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往往存在脏腑功能减退、伴随多种慢性疾病等情况,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老年人进补要平补缓补,循序渐进,切忌使用峻补猛补的方法。老年人应当以健脾益气为首要,如选用茯苓、山药等平和之品来增强脾胃的功能。在补后天的同时补先天,培补肾元。可以适当选择核桃、枸杞等食材来补益肾精,还要兼顾气血双补。

        在进补方式的选择上,于国泳推荐食疗粥,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非常适合老年人。如核桃粥能够温补肾阳,羊肉粥可以益气补虚。“通过比较温和、持久的调理方式,既能避免给身体造成负担,又能循序渐进地改善体质,达到为老年人强健体魄、养生防病的目的。”于国泳说。(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伍志成)

content

治结节,防癌变,选菁菁花草桑黄粉

content

冬藏做好四件事 养出来年好底子

        中医说的“冬藏”,不是让我们躲起来不动,而是顺应季节规律,把身体的“健康本钱”攒起来,为来年春天的“生发”打好基础。

藏什么?

        藏是精准守护身体里最容易在冬天耗损的3样东西。

        藏阳气

        阳气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冬天外界寒冷,火炉需要多“蓄热”才能抵御寒气。如果冬天熬夜、频繁出门受冻,就像把火炉的火苗往外拔,来年春天容易没力气、怕冷。

        藏精气

        精气是身体的“储备粮”,就像植物冬天把养分藏在根部。冬天新陈代谢慢,正是攒精气的好时候,要是过度劳累、频繁应酬,精气耗光了,来年可能会没精神、抵抗力下降。

        畅情志

        冬天天短夜长,人容易情绪低落、想得多。“畅情志”就是让心态静下来,别焦虑,不然情绪内耗会反过来耗损阳气和精气。

如何养?

        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做好冬季养生。

        起居

        建议早卧晚起,夜晚十点前入睡,早晨可待日出后、气温回升时再起床。此举有助于规避清晨寒气,防止外界寒邪侵袭人体。

        饮食

        冬季饮食应遵循“温补而不燥热,滋阴而不寒凉”的原则,既要增强机体御寒能力,又要避免内火滋生,同时注意调护脾胃、促进营养吸收,为身体储备能量。因此,建议减少冰淇淋、凉拌菜、西瓜、梨等生冷寒凉食物的摄入,若食用海鲜、螃蟹等偏寒性食材,可搭配生姜、紫苏等温中散寒的调料一同烹调,以平衡食性。

        以下推荐3款适宜冬季食用的药膳方。

        1.羊肉萝卜汤

        材料:带骨羊肉500克,白萝卜1根,生姜5片,葱段2段,白胡椒少许。

        做法:羊肉焯水去除血沫,与生姜、葱段一同炖煮1.5小时,加入切块的白萝卜继续炖30分钟,最后加盐与白胡椒调味。

        功效:羊肉可温中暖下、补益阳气,白萝卜能消食化痰,二者搭配既补而不腻,又有助于身体保暖,且不易引起上火。

        2.当归黄芪炖鸡

        材料:老母鸡半只,当归5克,黄芪10克,红枣4颗,枸杞子少许。

        做法:鸡肉焯水后,与当归、黄芪、红枣一同慢炖2小时,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子。

        功效:黄芪补气固表,当归养血和血,鸡肉具有温中益气的作用。此汤适合冬季体虚乏力、面色无华者食用,可增强体质,补充能量。

        3.栗子小米粥

        材料:小米100克,去壳栗子8~10颗,山药1小段。

        做法:小米提前浸泡30分钟,栗子煮熟去壳,山药去皮切块。将所有材料一同煮40分钟至粥体黏稠。

        功效:小米、山药健脾益胃,栗子补肾强筋。该粥品性味平和,可作为早餐或晚餐,有助脾胃运化,亦不易造成消化负担。

        运动

        冬季运动不宜追求大汗淋漓,而应以促进气血流通为目的。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室内柔和运动,或于天气晴好时散步、晒太阳。每次活动20~30分钟,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

        情志调摄

        冬季易出现情绪低落,建议在天气晴朗时多晒太阳(尤其以背部为佳),有助于振奋阳气。平时可通过阅读、聆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应尽量避免争吵、减少焦虑,使心神安宁,以利体内阳气的潜藏与养护。(吴越娣 齐国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content

今日立冬

秋尽立冬始

美好正当时

今天12时04分

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content

美洲大蠊可以代替名贵中药材穿山甲?

        中医专家:慢性炎症、结节和肿瘤可以用美洲大蠊,它可以代替穿山甲!

        这就意味着,虽然在现实中医没办法开穿山甲,但是我们却有了安全又好用的武器——美洲大蠊,而且,它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事实上,美洲大蠊的神奇,从众所周知的用于修复人体内外创面的康复新液,再到能够帮助肿瘤患者减毒增效的美洲大蠊,已经有了太多的证明。

        CCTV《走近科学》栏目曾深入探究过一个令人瞩目的案例:在四川攀枝花的静谧角落,居住着一位六十九岁的退休老者——潘先生。十多年前,潘先生不幸被确诊为鼻咽癌患者。在探寻治疗之道时,他意外听闻一种颇具传奇的说法:食用美洲大蠊能治愈癌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潘先生毅然决然地开始了生食美洲大蠊的尝试。令人惊讶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的鼻咽癌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一案例不仅引发了人们对美洲大蠊神奇疗效的探讨,也见证了人类对抗疾病的不屈不挠和信念力量。

        因为它的作用很多,有人就会提出疑问,它岂不是“万金油”咯?用网友的话来说,当一个东西什么都管用的时候,其实我是不会相信的。但其实不然,美洲大蠊这么多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癌症患者和专家的认可。

        美洲大蠊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的描述,而这正是美洲大蠊独有的特征,蜚蠊相关文献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

        《名医别录》:通利血脉。

        《本草纲目》: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

        《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肿疡(外敷)。

        古书中也多有记载用于癥瘕积聚。中医的癥瘕积聚是见于腹部而有形状可以手触知的疾患,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实质肿瘤。

        在中医药界,美洲大蠊以其卓越的药用价值,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新一代“网红”昆虫。在与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们的交流中,他们为我们揭示了其神奇功效背后的奥秘:美洲大蠊能够针对炎症——人类多数疾病之根——发挥全程调节作用。与此同时,结节与肿瘤往往源于炎症的长期累积,是炎症病理演变的产物。炎症的反复刺激,易导致基因的不稳定。正是在四川大学严谨的实验研究支持下,我们发现了这一存活了3.8亿年的古老生物,其基因稳定性令人惊叹。美洲大蠊不仅在药用领域展现出卓越潜力,更彰显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奇妙与神秘。

        另外,中医专家还专门提到,强大的美洲大蠊可以代替名贵中药材——穿山甲。因此,才有了无比浓缩的一句话来总结:慢性炎症、结节和肿瘤可以用美洲大蠊,它可以代替穿山甲!

content

秋冬手脚冰凉 中医教你温通气血

        秋冬季节气温下降,不少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即使穿再多衣服,手脚也难捂热,甚至伴随怕冷、易疲劳、精神不振等问题。从中医角度来看,这多与阳气不足、气血不畅密切相关,,通过针对性调理可有效改善。

两类原因

        一是阳气虚弱,温煦能力差。自身阳气不足,导致身体产生的热量(温煦能力)不够,无法有效送达手脚末端。其主要原因为先天体质弱、后天过度劳累、长期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此类人群不仅手脚凉,还可能腰膝酸软、容易腹泻、小便清长。

        二是气血瘀滞,运行不畅。气血流通受阻,运行速度变慢,导致血液无法顺畅地到达手脚。其主要原因为久坐不动、情绪压力大。此类人群身体躯干不怕冷但手脚凉,可能伴随手脚发麻、女性月经有血块等。

中医调理

        饮食调补
        阳气虚弱者日常可多吃羊肉、牛肉、生姜、桂圆、红枣等温补食材,比如用生姜红枣煮水喝,或秋冬炖一锅羊肉萝卜汤,帮助补充阳气、温暖身体,避免吃西瓜、梨、冰饮等生冷食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阳气。
        气血瘀滞者可适当吃些当归、黄芪、玫瑰花、山楂,比如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使用当归黄芪煮水(黄芪10克、当归5克),或用玫瑰花泡水喝,让气血更顺畅地到达四肢。
        穴位按摩
        1.涌泉穴
        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方法:每晚温水泡脚后,用双手拇指交替按揉两侧涌泉穴,每侧1~2分钟,以感到脚底温热酸胀为度。
        功效:为肾经起点,能有效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2.阳池穴
        定位:在腕后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此穴,力度适中,每次按压3~5秒后松开,重复10~15次,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有助于于激发全身阳气,尤其适合改善手臂和手腕的冰冷。
        生活习惯
        避免手脚受寒:秋冬尽量穿长袖、戴手套,穿袜子时选择能盖住脚踝的款式,避免脚踝、手腕等部位受凉——这些部位有很多经络经过,受凉会直接影响气血运行。
        少久坐,多动一动:久坐会让气血变慢,每天抽10~15分钟做简单运动,比如快走、踮脚尖、甩手臂,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让手脚快速暖起来,尤其适合上班族。
        睡前泡泡脚:水温40℃左右为宜,每次泡10分钟。泡脚能打通下肢经络,让气血从脚部往上走,泡到身体微微发热即可,切勿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泡完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避免脚部受风着凉。(戴晶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医院)
(责任编辑:杨敏)

content

掉头发就是脱发吗

        有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5亿人正饱受脱发的困扰,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脱发,许多90后也被脱发所困扰。有不少人发现,每次洗头就会掉很多头发,十分担心自己是否也加入了脱发大军,那么,掉头发就是脱发吗?

        答案是否定的。头发生长是周期性的,分成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人体的头发大约有10万根,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处于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头发则会自然脱落。正常人每天大约脱落70~100根头发,同时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头发生长,所以无须过分担心。但如果短时间内掉发过多则有脱发的风险。

        脱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脱发与人体气血不足有关。且“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精血互生,所以毛发的生长脱落,润泽与否和肾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为防止脱发,笔者推荐养发三物和正确洗头法如下。

养发三物

        黑豆被称为肾之谷,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可以达到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能使头发乌黑有光泽。

        黑米被称为“黑珍珠”,有开胃健脾暖肝、舒筋活血的功效。黑米的营养成分多集中在表皮上,所以连皮一起服用为佳。

        黑芝麻是众所周知的补肾佳品,性平、味甘,有补肾、润五脏、乌发养颜的功效,对于肝精不足引起的脱发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洗头注意

        日常洗头发时要注意以下5点:洗头的频率不能过频繁;不要过量使用洗发水;水温适宜,避免温度过高;不要用指甲抓挠头皮,用指腹轻轻按压;擦干头发时切忌来回搓,避免破坏毛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