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php

文章页

content

读名著品中医:《红楼梦》中藏着东方医韵

        《红楼梦》是一部名扬中外的文学巨著,更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文化宝库。初读《红楼梦》,只觉人物关系纷繁错乱,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宝黛凄美的爱情,再次品读我竟被书中蕴藏的中医文化深深吸引。正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说,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并非专为医学而写,但小说中却有很多宝贵的医学知识。这宝贵的医学知识凝聚成一缕药香,那香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微,是天人合一的哲思,更是将人间烟火与草木深情揉碎了的温柔。
秦可卿的床榻前,陪伴着的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每一味药都“踩”着她思虑过甚的症结,黄芪补气,柴胡疏肝,像是懂她藏于锦帐后的委屈,张太医用草木的温性,去疏解可卿那藏匿于肝脾后的愁绪。中医的智慧,从不在于只看月经不调的表象,而是真正走进她的身心里,看透她眼底的倦意,眉宇中的郁结,顺着体质的脉络,悄悄熨帖着失衡的心理。
        林黛玉的窗畔,总陪伴着一炉冰糖燕窝粥,燕窝的柔润与冰糖的清甜,慢慢滋养着黛玉的肌体。这并不是寻常的滋补,是太医窥透她“肺阴虚损,气弱多愁”的体质,一点一点用滋阴润燥的草木,去滋养那颗被秋风揉碎的心。此外,人参养荣丸对黛玉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主治脾肺气虚、荣血不足、色枯气短,这里面渗透着中医的智慧,即从不是猛药去病,而是春雨润田,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缓缓渗透进身体的每一处脉络。晴雯染了风寒,宝玉不许用寒凉的“白虎汤”,只因盼着荆防败毒散的温性,可以护着她那较弱的身子;湘云贪食了性寒的螃蟹,众人便递上一盏合欢花浸的酒。中秋节的月色凉了,贾母便让丫鬟煮一碗热粥,怕秋寒伤了肺腑。在这些细碎的时光里,中医不再是刻板的典籍,而是融进饮食起居的默契。
        除此之外,《红楼梦》里的日常器物、园林布局也蕴含着中医微妙的巧思。贾母用银质餐具,中医认为银能“解毒、验毒”,适宜年长者使用。宝玉用的松花笔砚,研磨时能散发松烟之气,有清心安神之效。潇湘馆翠竹环绕,竹子四季常青,中医认为竹气清润,可润肺养心,正合黛玉肺虚的体质。就连夏日纳凉,众人也必选藕香榭,因临水而居能清热解暑,借水气调和暑气,比闭门扇扇更得自然之益。这些藏在药物之外的中医智慧,早已不是生硬的医理,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生活哲学。它让养生不再是刻意为之的功课,而是一屋一瓦、一茶一饭里的温柔体恤,恰如《红楼梦》的底色——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寻常处藏真意。
        合上书页,《红楼梦》的草木香仍在鼻尖萦绕。那些生于园囿、入药入馔的草木,早已不只是治病疗疾的药材,更藏着东方医学天人相应的哲思,裹着人情世故的温软,将千年医韵揉进字里行间。它们在黛玉的药炉边、贾母的茶盏中静静生长,让《红楼梦》的故事不止有风月情浓。这缕跨越百年的药香,是东方医韵鲜活的注脚,在时光里轻轻诉说着草木与人心的羁绊。(陕西 潘锦怡)

content

美洲大蠊身世之谜

        说起蟑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恶心、脏、打不死”。可你可能想不到,它不仅“打不死”,居然还能“治病”?更惊人的是,它可能早就悄悄出现在你吃过的某种药里。是不是有点反差感拉满?“小强”的身世,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在遥远的17世纪,一个不经意间,一只貌不惊人的微小生物在北非登陆了一艘即将横渡汪洋大海的帆船。伴随着海上贸易繁荣的浪潮,它的脚步紧跟着那些穿梭往来的航船,悄然无声地遍布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微小生物偏爱低纬度的温暖气候与丰饶的自然环境,在那里它得以蓬勃生长,代代繁衍。直至18世纪,这块新大陆的美洲,一位敏锐的生物学家将他辨识出来,赋予它“美洲大蠊”这一学名。美洲大蠊,又称蜚蠊、香娘子等,它的身影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典籍中已经静静地流淌了千年时光。中医学认为,蜚蠊科的成员作为药材,具备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尿消肿等多种神奇功效,其应用广泛至 癥瘕、积聚、创伤等诸多疾患的治疗,在古老的《神农本草经》中,它被归类为中品。

        美洲大蠊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的描述,而这正是美洲大蠊独有的特征,蜚蠊相关文献记载。

《本草纲目》: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

《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肿疡(外敷)。

古书中也多有记载用于癥瘕积聚。中医的癥瘕积聚是见于腹部而有形状可以手触知的疾患,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实质肿瘤。

        在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披露了蟑螂的药用价值,称之为“蜚廉”,其味道咸而性属寒凉,具备卓越的医疗作用,能够缓解血瘀引起的症候、寒热交错的病状、积聚的肿块、咽喉的阻塞以及因内寒导致的不育症。该书将其列为中等品级的药材。尤其是美洲大蠊,这种昆虫的干燥全体被广泛运用于医药之中,其药性咸寒,渗透心、肝、脾、肾四大经络,具有健旺脾胃、消除疳积、促进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积水、收敛伤口、促进肌肉生长的神奇功效。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美洲大蠊被视作宝贵的药材,自古以来就用以治疗创伤和那些难以愈合的溃疡。

        美洲大蠊不仅具备抗纤维化、促进组织再生、减轻炎症和肿胀的功效,它在保护心脏、抗击恶性肿瘤方面同样表现出卓越的疗效。目前,以美洲大蠊为主要成分的多种药物制剂,如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等,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不同的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得益于美洲大蠊卓越的药用价值,其研发的医药制品在临床医疗领域展现出了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昆虫体内蕴含的小分子多肽,具备卓越的修复功能,能够显著优化创面微循环,有效推动各类黏膜与皮肤创面的愈合。对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各种外伤、烧伤、术后创面以及放射性损伤等疾病,美洲大蠊的医药制品均显示出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曾报道过一则过吃蟑螂治疗肝硬化的案例。

        自1979年美洲大蠊开始被医学界广泛关注并大量研究以来,在短短40年间,它已助力数以万计的患者摆脱疑难杂症的困扰。这些病症包括但不限于:肝癌、甲肝、乙肝、肺癌、乳腺癌、淋巴癌、胃癌、食道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脑癌、糖尿病(坏疽)、白血病、尿毒症、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红斑狼疮、矽肺症状、三高、阳痿、早泄、妇科症状、银屑病、牛皮癣、皮肤过敏、湿疹、甲高、甲低、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等。
 

content

穴位按摩 养阴润燥

秋季,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温热转为干燥,燥气当令。中医认为,燥胜则干,秋燥易耗伤人体津液,引发口干、咽干、鼻燥、皮肤干燥或皲裂、便秘等症状,甚至可能诱发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此时应以养阴润燥为调理核心。

除饮食调养外,穴位按摩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准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达到不药而愈的养生效果。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现为您推荐一组秋季养阴润燥的穴位按摩方案,助您轻松应对秋燥,焕发身心活力。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实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津液输布全身,缓解干燥不适;调节脏腑,直接作用于肺、胃、肾等脏腑的对应穴位,增强其功能,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穴位推荐

肺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

操作:1.指压法。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肺俞穴,逐渐加力至局部酸胀感,持续1分钟,重复3次。

2.拍打法。双手空掌轻轻拍打肺俞穴区域,每次2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肺俞为肺之背俞穴,是肺气输注于背部的关键穴位。按摩此穴可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气喘。

列缺穴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操作:1.点按法。用拇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压列缺穴,至局部酸麻感,持续30秒,放松后重复3次。

2.旋转法。以列缺穴为中心,拇指做顺时针旋转按摩,每次1分钟。

功效: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通任脉,可宣肺气、通经络,是缓解秋燥咽喉干痛的“特效穴”。古代医家称其为“止嗽要穴”,对咳嗽、哮喘、头痛项强有显著疗效。

三阴交穴

定位: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操作:1.拇指揉法。用拇指指腹按揉三阴交穴,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进行,每次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2.艾条悬灸。将艾条点燃,距穴位2~3厘米,每次10分钟,每周2次(注意避免烫伤)。

功效: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可同时调养肝、脾、肾三脏,滋阴润燥,继而改善口干咽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月经不调等。

照海穴

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操作:1.点按法。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照海穴,至局部酸胀感,持续1分钟,重复3次。

2.摩擦法。双手掌心搓热后,快速摩擦照海穴区域,每次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

功效: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之穴,通阴跷脉,可滋补肾阴、清泻虚火,是缓解秋燥五心烦热的“降火穴”。古代医家称其为补肾要穴,对慢性咽炎、失眠、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可缓解潮热盗汗、咽干口燥、失眠、便秘等。

太溪穴

定位: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1.指推法。用拇指指腹从太溪穴向跟腱方向推按,每次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2.握脚按摩法。坐姿,将左脚架在右膝上,用右手拇指按摩左太溪穴,左右交替进行。

功效:太溪为肾经之原穴,是肾气汇聚之处,按摩此穴可激发肾气、滋阴润燥,改善因秋燥引起的腰膝酸软、耳鸣、便秘。

注意事项

时间与频率

最佳时间: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前,每次按摩总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

频率:每日1次,连续按摩2~4周可见效,长期坚持效果更佳。

力度与手法

力度:以酸、胀、麻为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皮肤损伤或皮下淤血。

手法:可结合点按、揉捏、拍打等多种手法,增强刺激效果。

特殊人群

老年人:力度减轻,时间缩短,避免过度刺激。

孕妇:慎用合谷、三阴交等穴位,以防流产。

皮肤破损者:避免在感染或肿瘤部位按摩。

content

岁月不曾语,千秋载师恩

content

三叶青粉、美洲大蠊和桑黄粉治结节

三叶青粉、美洲大蠊和桑黄粉三者结合使用,从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来看,可能对结节类疾病(如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三者功效协同分析:

三叶青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抗炎 对肺结节、乳腺结节等有一定消散作用,含黄酮、多糖等成分,具抗炎、抗肿瘤潜力。

美洲大蠊:活血化瘀、组织修复、抗炎、调节免疫,对甲状腺、肺、乳腺等结节有独特疗效,提取物可促进组织修复、抑制异常细胞增殖。

桑黄粉:软坚散结、抗氧化、增强免疫、 抑制结节增大、改善肺部微循环、调节免疫,对肺结节、淋巴结节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 联合使用的理论优势:

1、协同散结:三叶青: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消肿止痛;桑黄粉:软坚散结;美洲大蠊:活血化瘀、用于癥瘕积聚,促进修复,三者合用可覆盖“热毒、瘀滞、组织损伤”多个病机环节。

2、抗炎抗氧化:三者均含活性成分(如黄酮、多糖、三萜类),可减轻慢性炎症,降低结节恶变风险。

3、免疫调节:桑黄和美洲大蠊可增强巨噬细胞、NK细胞活性,提升机体清除异常组织的能力。

✅ 建议用法(仅供参考,需中医指导):

三叶青粉:每日3~6克,温水冲服或入丸散;

美洲大蠊粉:每日3~9克,温水送服;

桑黄粉:每日3~9克,温水送服。

联合周期:建议连续服用1~3个月后复查影像评估效果。

✅ 总结:

三叶青粉+美洲大蠊+桑黄粉三者结合,在理论上具备协同散结、抗炎、调节免疫的综合作用,对良性结节有一定辅助治疗价值。建议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并定期复查影像监测结节变化。

content

非遗里的樟树丨樟树药俗

       樟树药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勇于开拓创新的“樟帮”药业人员,高尚严明的药业道德帮规和精益求精的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形成了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樟树药俗。樟树药俗以药材交易的历史沿革为主线,代表了樟树药文化的历史渊源。三国时,樟树开始有药摊出现,唐代辟有药墟,至宋,已形成药市,至明,则有“药码头”之称,至清代,樟树已成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民国时,中医被限制,中药无销路,药材生产和交易均呈衰败之势,即便如此,樟树仍为全省药材之总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年一度的全国药交会,其参与地域之广,来者之众,成交品种、金额之多,均居全国南北药材市场之冠,于是“药都”之名渐肇,并为海内外药界同仁所接受、所推崇。樟树药俗包括药材交易风俗、中药炮制、药膳、药业信仰等,其主要价值有:

一、历史价值:“樟树药帮”的形成与辐射,开辟了广阔的药业市场和药材资,为中华医药的发展,为丰富祖国医药宝库,谱写了光辉而不朽的篇章。

二、文化价值:中医中药,在人类文化史上堪称一绝,从古到今一直保持着它东方不败、独领风骚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中医俗和中药俗也成为独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个文化领域,它所承载的已远远超出了“医”与“药”的本身,它折射出的文化魅力及其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探讨,以至于世代传承、发展。

三、经济价值:樟树药业谱写了樟树古代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篇章,今天仍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小平、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龙。樟树药俗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一批扩展目录)。

content

桑黄粉

桑黄,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火木层孔菌真菌Phellinus igniarius (L. 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 (L.) Fr.; Boletus igniarius L.; Polyporus igniarius Fr.]的子实体。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海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别名: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

一、功效

功效:活血,止血,化饮,止泻。

1、治心肺受热受暑吐血:真桑黄每用三五钱煎汤服,以好为度。(《文堂集验方》)

2、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3、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4、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

5、治久心病不止:桑黄半两(微炙),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2-5方出自《圣惠方》)

6、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二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7、治发背: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三钱,苍术(米泔浸)五钱,甘草(炙)二钱,入桑黄菰五钱同为末。疮溃干掺,未溃油调涂。(《卫生易简方》)

一、形态特征

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火木层孔菌: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二、药材性状

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cm×(3-21)cm,厚1.5-10cm,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幼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cm×(4-5)μm;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μm。

三、功效

功效:活血,止血,化饮,止泻。

1、治心肺受热受暑吐血:真桑黄每用三五钱煎汤服,以好为度。(《文堂集验方》)

2、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3、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4、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

5、治久心病不止:桑黄半两(微炙),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2-5方出自《圣惠方》)

6、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二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7、治发背: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三钱,苍术(米泔浸)五钱,甘草(炙)二钱,入桑黄菰五钱同为末。疮溃干掺,未溃油调涂。(《卫生易简方》)

四、药理作用

1、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

2、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

3、中毒量可引起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中药桑黄,被称为上品中药,除了能抗癌,这3类人同样适合服用!

4、抗肿瘤作用,抗癌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氧化作用,镇痛作用;

5、抗菌作用;

6、免疫调节作用。

五、相关论述

桑黄始裁于《药性论》。《本草图经》云:“桑耳一名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并附有“信州桑黄”图一幅。《纲目》在“桑耳”条“释名”项下云:“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这里“桑黄以下”,是指“桑黄、桑臣、桑上寄生”之名,认为此三名指一种硬菰,不是“软耳”,说明桑黄是生于多种树上的硬质的大型真菌。据《本草图经》“信州桑黄”图呈不规则块状,有毛,并参考现代有关文献考证,认为其代表种即指多孔菌科的火木层孔菌。又唐代《西阳杂俎》裁:“代地(今河北尉县)有树鸡如桮棬,呼为胡孙眼。”其形态描述亦为本种。

六、江西致和堂直接口服饮片桑黄粉

江西致和堂直接口服饮片桑黄粉,采用地方炮制规范和国家药典双标准,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每盒产品有塑源,可以看到每盒产品的检验指标及生产工艺。桑黄粉特殊的制备工艺冷冻低温超微粉碎技术更大程度保留物料中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更加利于肠道吸收。

【功能与主治】软坚散结,活血止血,和胃止泻。用于癥瘕积聚,瘰疬,痰核,外伤出血,崩漏带下,胃热呕吐,湿热泄痢。

【规格】3g/袋*14袋/盒

功能主治的现代文解释:

1、软坚散结:能软化硬块、消散结节(如肿瘤、囊肿、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增生组织)。

2、活血止血: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止血(双向调节)。

3、和胃止泻:调理胃部功能,缓解呕吐,并止腹泻。

4、癥瘕积聚:腹腔或体内的肿块、肿瘤(如子宫肌瘤、肝脾肿大等)。

5、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慢性炎症引起的皮下结节或囊肿。

6、外伤出血:皮肤或外部创伤导致的出血。

7、崩漏带下:妇科异常出血(如月经量大、非经期出血)及白带异常。

8、胃热呕吐:因胃火过盛引起的反胃、呕吐(可能伴口臭、烧心)。

9、湿热泄痢:由湿热引起的腹泻、痢疾(大便黏腻臭秽、腹痛)。

content

非遗里的樟树丨樟树中药炮制技艺

樟树素有“中国药都”“南国药都”之称,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是我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炮制技术之一。产生于樟树远古时代的樊城堆文化和吴城文化,始创人为葛玄及其继承人葛洪。南宋侯逢丙设立中药材炮制作坊,为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药业帮即“樟帮”,足迹遍及湘潭、武汉、重庆、樟树以及周围地区,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与“京帮”“川帮”三足鼎立8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炮制工具、软化处理、饮片切制和炮炙诸法乃至“火候”掌握及辅料应用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炮制技术,可以使100余种有毒中药材、400余种药性燥烈的药物运用于临床,不仅改善提升了药物功效,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而且扩大了药物使用范围。樟树炮制的饮片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有“白芍飞上天,茯苓不见边,川芎蝴蝶双飞片,麦冬三刀成勺片”的美誉。樟树独有的中药材炮制技艺,是中国制药史上的一朵奇葩,是老药工识药、制药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特有的宝贵传统知识。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14年8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content

林下生金 绿富双赢

位于樟树市店下镇官塘村的笋竹两用林基地位于樟树市店下镇官塘村的笋竹两用林基地

近日,樟树市店下镇芦岭村葱郁的山林里,树枝摇曳,光影斑驳。村民们早早出门,直奔林子,忙着给林下种植的中药材黄精松土、除草。种植承包人熊宇繁说:“店下镇森林多,土壤富硒,这里仿野生种植的黄精有1.2万亩。因为有好的品质和知名度,这几年价格走势良好,收益还不错。”

樟树境内“三山一水五分田”,林地面积仅有36.59万亩。面对有限的发展空间,该市发挥传统优势,持续调优种植结构,转换经营模式,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激发各类创业主体和林农种植森林药材积极性,拓宽了“两山”转化通道,林下种药实现“点绿成金”,形成了绿富双赢的好局面。目前,该市森林药材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其中5000亩以上森林药材基地3个、千亩基地11个、百亩基地72个、种苗基地6个,年产值超6亿元,带动农户2.9万户。

政府奖补激活民间资金

吴城乡塘下村万亩富硒中药材种植基地内,整齐连片的枳壳树枝繁叶茂,铺满山坡。谁能想到该村曾是村里无产业、发展无支撑、增收无来源的“三无村”。

“我们这里有种药材的传统,大家利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等零散空闲地种植药材,虽然赚得不多,但多少能贴补些家用。”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强说,过去村里人零敲碎打、各凭经验,种的品种多,产量和质量却参差不齐,收益没有保障。

由于优势品种不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种苗供应和种植标准,该村药材种植规模基本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这种状况在樟树市并不少见。

为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2017年以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药都”振兴的实施意见》《樟树市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 擦亮“中国药都”金字招牌的实施意见》《樟树市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中药材发展专项资金,对种植枳壳、吴茱萸、黄栀子、车前草等传统道地中药材及适应南方气候的高价值药材给予每亩100元至1000元的补贴,鼓励中药饮片企业、种植经营能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

自2021年开始,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药材价格保险及种植保险试点,将中药材种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由财政补贴75%的保费。截至目前,该市共支付保费500余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户和林农的风险。

有力的政策支持,激发了各类投资主体的创业热情。自2017年以来,该市注入中药材种植的民间资金超过5亿元,其中直接用于种植的资金超过3亿元,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块地两份收入,给该村带来大变化。96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近年来,该市探索推广“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权量化+保底分红”“结对扶持+自主创业”三种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双金园艺场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农艺师胡小猫带领30多名村民忙着铺膜、培土、栽苗。他说:“种药材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良种、良法作支撑。”该资源圃占地120多亩,目前繁育了100多个药用植物品种,面向全市供应优质种苗,推广运用良技良法。

双金园艺场摸索出吴茱萸矮密早GAP丰产栽培技术,获得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当地村民运用该项新技术种植吴茱萸,实现单产翻倍,每亩纯收入超3000元,引得周边昌傅、刘公庙、临江等乡镇农户争相效仿,推广种植面积1万多亩。

除扶持壮大本地种苗保障基地,该市还主动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三子一壳”及九牛草等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研发。建设种质资源库,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樟树市林业发展中心枳壳种质资源库已成功申报省级库,正在冲击国家级库。同时,出台“揭榜挂帅”配套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合作,申报国家级、省级平台建设。出台招才引智“新五条”,支持企业引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