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php

文章页

content

非遗里的樟树丨樟树药俗

       樟树药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勇于开拓创新的“樟帮”药业人员,高尚严明的药业道德帮规和精益求精的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形成了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樟树药俗。樟树药俗以药材交易的历史沿革为主线,代表了樟树药文化的历史渊源。三国时,樟树开始有药摊出现,唐代辟有药墟,至宋,已形成药市,至明,则有“药码头”之称,至清代,樟树已成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民国时,中医被限制,中药无销路,药材生产和交易均呈衰败之势,即便如此,樟树仍为全省药材之总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年一度的全国药交会,其参与地域之广,来者之众,成交品种、金额之多,均居全国南北药材市场之冠,于是“药都”之名渐肇,并为海内外药界同仁所接受、所推崇。樟树药俗包括药材交易风俗、中药炮制、药膳、药业信仰等,其主要价值有:

一、历史价值:“樟树药帮”的形成与辐射,开辟了广阔的药业市场和药材资,为中华医药的发展,为丰富祖国医药宝库,谱写了光辉而不朽的篇章。

二、文化价值:中医中药,在人类文化史上堪称一绝,从古到今一直保持着它东方不败、独领风骚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中医俗和中药俗也成为独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个文化领域,它所承载的已远远超出了“医”与“药”的本身,它折射出的文化魅力及其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探讨,以至于世代传承、发展。

三、经济价值:樟树药业谱写了樟树古代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篇章,今天仍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小平、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龙。樟树药俗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一批扩展目录)。

content

桑黄粉

桑黄,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火木层孔菌真菌Phellinus igniarius (L. 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 (L.) Fr.; Boletus igniarius L.; Polyporus igniarius Fr.]的子实体。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海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别名: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

一、功效

功效:活血,止血,化饮,止泻。

1、治心肺受热受暑吐血:真桑黄每用三五钱煎汤服,以好为度。(《文堂集验方》)

2、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3、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4、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

5、治久心病不止:桑黄半两(微炙),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2-5方出自《圣惠方》)

6、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二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7、治发背: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三钱,苍术(米泔浸)五钱,甘草(炙)二钱,入桑黄菰五钱同为末。疮溃干掺,未溃油调涂。(《卫生易简方》)

一、形态特征

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火木层孔菌: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二、药材性状

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cm×(3-21)cm,厚1.5-10cm,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幼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cm×(4-5)μm;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μm。

三、功效

功效:活血,止血,化饮,止泻。

1、治心肺受热受暑吐血:真桑黄每用三五钱煎汤服,以好为度。(《文堂集验方》)

2、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3、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4、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

5、治久心病不止:桑黄半两(微炙),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2-5方出自《圣惠方》)

6、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二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7、治发背: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三钱,苍术(米泔浸)五钱,甘草(炙)二钱,入桑黄菰五钱同为末。疮溃干掺,未溃油调涂。(《卫生易简方》)

四、药理作用

1、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

2、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

3、中毒量可引起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中药桑黄,被称为上品中药,除了能抗癌,这3类人同样适合服用!

4、抗肿瘤作用,抗癌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氧化作用,镇痛作用;

5、抗菌作用;

6、免疫调节作用。

五、相关论述

桑黄始裁于《药性论》。《本草图经》云:“桑耳一名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并附有“信州桑黄”图一幅。《纲目》在“桑耳”条“释名”项下云:“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这里“桑黄以下”,是指“桑黄、桑臣、桑上寄生”之名,认为此三名指一种硬菰,不是“软耳”,说明桑黄是生于多种树上的硬质的大型真菌。据《本草图经》“信州桑黄”图呈不规则块状,有毛,并参考现代有关文献考证,认为其代表种即指多孔菌科的火木层孔菌。又唐代《西阳杂俎》裁:“代地(今河北尉县)有树鸡如桮棬,呼为胡孙眼。”其形态描述亦为本种。

六、江西致和堂直接口服饮片桑黄粉

江西致和堂直接口服饮片桑黄粉,采用地方炮制规范和国家药典双标准,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每盒产品有塑源,可以看到每盒产品的检验指标及生产工艺。桑黄粉特殊的制备工艺冷冻低温超微粉碎技术更大程度保留物料中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更加利于肠道吸收。

【功能与主治】软坚散结,活血止血,和胃止泻。用于癥瘕积聚,瘰疬,痰核,外伤出血,崩漏带下,胃热呕吐,湿热泄痢。

【规格】3g/袋*14袋/盒

功能主治的现代文解释:

1、软坚散结:能软化硬块、消散结节(如肿瘤、囊肿、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增生组织)。

2、活血止血: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止血(双向调节)。

3、和胃止泻:调理胃部功能,缓解呕吐,并止腹泻。

4、癥瘕积聚:腹腔或体内的肿块、肿瘤(如子宫肌瘤、肝脾肿大等)。

5、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慢性炎症引起的皮下结节或囊肿。

6、外伤出血:皮肤或外部创伤导致的出血。

7、崩漏带下:妇科异常出血(如月经量大、非经期出血)及白带异常。

8、胃热呕吐:因胃火过盛引起的反胃、呕吐(可能伴口臭、烧心)。

9、湿热泄痢:由湿热引起的腹泻、痢疾(大便黏腻臭秽、腹痛)。

content

非遗里的樟树丨樟树中药炮制技艺

樟树素有“中国药都”“南国药都”之称,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是我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炮制技术之一。产生于樟树远古时代的樊城堆文化和吴城文化,始创人为葛玄及其继承人葛洪。南宋侯逢丙设立中药材炮制作坊,为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药业帮即“樟帮”,足迹遍及湘潭、武汉、重庆、樟树以及周围地区,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与“京帮”“川帮”三足鼎立8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炮制工具、软化处理、饮片切制和炮炙诸法乃至“火候”掌握及辅料应用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炮制技术,可以使100余种有毒中药材、400余种药性燥烈的药物运用于临床,不仅改善提升了药物功效,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而且扩大了药物使用范围。樟树炮制的饮片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有“白芍飞上天,茯苓不见边,川芎蝴蝶双飞片,麦冬三刀成勺片”的美誉。樟树独有的中药材炮制技艺,是中国制药史上的一朵奇葩,是老药工识药、制药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特有的宝贵传统知识。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14年8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content

林下生金 绿富双赢

位于樟树市店下镇官塘村的笋竹两用林基地位于樟树市店下镇官塘村的笋竹两用林基地

近日,樟树市店下镇芦岭村葱郁的山林里,树枝摇曳,光影斑驳。村民们早早出门,直奔林子,忙着给林下种植的中药材黄精松土、除草。种植承包人熊宇繁说:“店下镇森林多,土壤富硒,这里仿野生种植的黄精有1.2万亩。因为有好的品质和知名度,这几年价格走势良好,收益还不错。”

樟树境内“三山一水五分田”,林地面积仅有36.59万亩。面对有限的发展空间,该市发挥传统优势,持续调优种植结构,转换经营模式,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激发各类创业主体和林农种植森林药材积极性,拓宽了“两山”转化通道,林下种药实现“点绿成金”,形成了绿富双赢的好局面。目前,该市森林药材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其中5000亩以上森林药材基地3个、千亩基地11个、百亩基地72个、种苗基地6个,年产值超6亿元,带动农户2.9万户。

政府奖补激活民间资金

吴城乡塘下村万亩富硒中药材种植基地内,整齐连片的枳壳树枝繁叶茂,铺满山坡。谁能想到该村曾是村里无产业、发展无支撑、增收无来源的“三无村”。

“我们这里有种药材的传统,大家利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等零散空闲地种植药材,虽然赚得不多,但多少能贴补些家用。”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强说,过去村里人零敲碎打、各凭经验,种的品种多,产量和质量却参差不齐,收益没有保障。

由于优势品种不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种苗供应和种植标准,该村药材种植规模基本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这种状况在樟树市并不少见。

为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2017年以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药都”振兴的实施意见》《樟树市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 擦亮“中国药都”金字招牌的实施意见》《樟树市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中药材发展专项资金,对种植枳壳、吴茱萸、黄栀子、车前草等传统道地中药材及适应南方气候的高价值药材给予每亩100元至1000元的补贴,鼓励中药饮片企业、种植经营能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

自2021年开始,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药材价格保险及种植保险试点,将中药材种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由财政补贴75%的保费。截至目前,该市共支付保费500余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户和林农的风险。

有力的政策支持,激发了各类投资主体的创业热情。自2017年以来,该市注入中药材种植的民间资金超过5亿元,其中直接用于种植的资金超过3亿元,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块地两份收入,给该村带来大变化。96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近年来,该市探索推广“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权量化+保底分红”“结对扶持+自主创业”三种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双金园艺场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农艺师胡小猫带领30多名村民忙着铺膜、培土、栽苗。他说:“种药材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良种、良法作支撑。”该资源圃占地120多亩,目前繁育了100多个药用植物品种,面向全市供应优质种苗,推广运用良技良法。

双金园艺场摸索出吴茱萸矮密早GAP丰产栽培技术,获得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当地村民运用该项新技术种植吴茱萸,实现单产翻倍,每亩纯收入超3000元,引得周边昌傅、刘公庙、临江等乡镇农户争相效仿,推广种植面积1万多亩。

除扶持壮大本地种苗保障基地,该市还主动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三子一壳”及九牛草等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研发。建设种质资源库,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樟树市林业发展中心枳壳种质资源库已成功申报省级库,正在冲击国家级库。同时,出台“揭榜挂帅”配套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合作,申报国家级、省级平台建设。出台招才引智“新五条”,支持企业引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content

厨房里的中药柜: 四味常用食材的养生妙用

日常饮食中的许多食材,只要用得恰当,就是调理身体的良药。薏苡仁、山药、黄芪、枸杞这四味常见的药食同源之品,既是餐桌上的美味配料,也是传承千年的养生佳品。本文将从性味功效到实用搭配,为您揭开这些“厨房药材”的养生奥秘,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整疣及癌肿等症状。该药尤其适合水肿脚气、脾虚泄泻、肺痈患者使用,但需注意孕妇及虚寒体质者应慎用。用法上可煎汤9~30克,或与莲子、百合配伍煮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孕妇应当慎用。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主要功效为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及虚热消渴等症。其中麸炒山药更侧重补脾健胃,常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及白带过多等情况。该药适合脾虚食少、肺虚喘咳、肾虚遗精者,但湿盛中满、积滞者需慎用。用法用量为15~30克,鲜品可直接蒸食或炖汤食用。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及久溃不敛等多种病症。该药特别适合气虚乏力、易感冒、自汗水肿者,但阴虚阳亢、实热证及气滞湿阻者应慎用。常规用量为9~30克,炖肉时可加入5~10克。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主要功效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常用于治疗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及目昏不明等症。该药适合肝肾阴虚、目昏耳鸣、消渴者使用,但外感发热及脾虚便溏者需慎用。用法用量为6~12克,日常可用10~20粒泡水或煮粥食用。

在使用上述药食两用物质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辨体施膳,因人制宜。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原则,药食同源同样需要遵循“辨体用膳”的基本准则。研究表明,不当的食补可能导致体质偏颇加重(如阴虚体质者过量食用温热食材易耗伤阴液)。建议通过正规中医体质辨识明确自身体质特征,必要时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膳食调理,以确保食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二是科学定量,循序渐进。临床观察显示,长期过量摄入特定食材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黄芪过量使用引发燥热,薏苡仁长期大量服用损伤脾阳。

content

这10个“养生”做法,其实并不健康!

随着健康理念的传播,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了。关于如何养生,有很多流传甚广的说法,这些说法你要真的跟着做了,养生不成反而损害健康。

晨起喝蜂蜜水防治便秘 ❌

蜂蜜中70%以上的成分其实都是糖,晨起后直接喝蜂蜜水,容易使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对糖尿病患者十分不利。
如果果糖不耐受,喝点蜂蜜容易轻微腹泻,促进排便;但是只有少数人存在果糖不耐受,大部分人喝蜂蜜水不仅对防治便秘没用,还会增加添加糖的摄入,也容易长胖。
■ 晨起喝淡盐水排毒 ❌

身体的各种代谢废物,大家称其为“毒素”,各种“毒素”会通过尿液、粪便和汗液排出体外,我们正常吃饭喝水的过程就能顺利进行,没必要喝淡盐水。
晨起喝淡盐水,容易使一天内盐的总摄入量超标,增加患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白开水是晨起第一杯水的最佳选择。水温最好控制在20℃~40℃,因为过烫的水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喝白粥养胃 ❌

很多人都喜欢喝白米粥,觉得好消化又热乎。然而,白粥的营养价值相对单一,尤其是和其它粗细搭配的主食相比,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含量相对较少。
对于肠胃不好的人群来说,往往本身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就比其它人群要少,如果再长期选择甚至只喝营养单一的白粥的话,还可能会加剧营养不良的风险,而且血糖反应也会比较高
如果真的喜欢喝粥,建议粗细搭配,放一些杂粮杂豆,如小米、荞麦、燕麦米、白扁豆、鹰嘴豆、红豆、绿豆等,不仅有利于平稳血糖,还能增加其它营养成分的摄入,比如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蛋白质等。
 喝骨头汤补钙 

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骨头汤是个好东西。骨头、骨油富含钙质,拿来熬汤岂不是大补?实际上,骨头汤味道鲜美,其补钙效果却微乎其微

骨头确实含有大量钙质,但难以溶解,人体吸收更是困难。据检测,1公斤排骨熬成的骨头汤中,钙含量只有15毫克,不及骨头中的万分之一。至于骨髓和骨油,它们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过多摄取反而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吃猪蹄补胶原蛋白 

猪蹄确实富含胶原蛋白,但遗憾的是吃下肚它并不会直接跑到人的脸上。胶原蛋白的利用率远低于肉蛋奶豆中的优质蛋白,如果要想给胶原蛋白合成提供原料,还不如吃肉蛋奶豆。
猪蹄这块肥肉里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很不友好,所以还是少吃为好。
喝糖水缓解痛经 

“痛经喝红糖水”是许多女性的习惯。红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也含有少量的果糖和葡萄糖,含糖总量为96.6%,经期喝红糖水可以补充能量。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红糖并不含有任何对缓解痛经有效的特殊成分。

喝完红糖水后,部分女性确实会感觉疼痛有所缓解。但这并非红糖的“特殊功效”,一部分可能是心理作用,另一部分可能与温度有关,这种效果与喝一杯热水、热茶或使用暖宝宝敷在腹部是类似的。

对于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红糖水更是无济于事,应及时就医

喝果汁补维生素C 

水果榨汁后,营养成分会略有损失,比如维生素C会降低。
数据表明:水果酸性越强,维生素C损失率越小。如果榨汁后丢掉渣子,膳食纤维也会进一步损失。最关键的是,水果榨汁后对血糖很不友好
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糖分游离到细胞外,变成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很大,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所以,喝果汁不能等同于吃水果
■ 油冒烟再炒菜 

油冒烟就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致癌物,正确的做法是热锅凉油放葱花,葱花冒泡不焦之前就下菜。并且,做菜一定要开油烟机。

■ 趁热吃 

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适宜温度一般是10—40摄氏度,50度以上可能就会产生热伤害,而65度以上的热饮是明确的致癌物。减少“趁热吃”,避免过烫的食物刺激本就脆弱的食管黏膜上皮,减少食管癌风险。
食物温度会影响淀粉糊化程度,从而影响升糖指数。趁热吃的话,淀粉糊化程度高,易消化吸收,“血糖生成指数”(GI)就会升高。
■ 饭菜放凉再放冰箱 

很多人觉得饭菜放凉再放冰箱省电,但是食物在室温下放凉的过程,容易滋生细菌;如果吃之前还没彻底加热,就很容易食物中毒,保险的做法是热的饭菜放进消毒过的保鲜盒,盖上盖直接放冰箱。 

 

content

立秋节气的由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content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核准山西海霖食品有限公司等 1617家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公告(第633号)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核准山西海霖食品有限公司等 1617家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公告(第633号)

content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做好这几件事很重要!

8月7日,迎来立秋节气

网友:又到了“贴秋膘”的时候

立秋过后

降水量、空气湿度等将迎来转折

此时养生应该注意什么?

往下看,一起了解↓↓

立秋养生,建议你这样吃

秋天易燥,此时宜食清热健脾、利湿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贴秋膘”是秋冬养阴的一种体现,但并非多吃大鱼大肉。

立秋时节,建议多吃这两种菜,菜花预防感冒,芹菜降压促睡眠。

夏秋交替,气候变化无常,人体一时难以适应,免疫力也不知不觉下降。此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是预防感冒的好办法。菜花作为白色蔬菜,含有的维生素C比大白菜、豆芽菜要高3~4倍。

季节交替,昼夜温差较大,对于体质较敏感的老年人来说,身体很难马上适应这种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芹菜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镇定神志的作用。

立秋后,困乏、上火、湿气重?不妨吃点鸭肉,搭配胡萝卜和枸杞煲汤,滋补肝肾。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鸭肉。

此外,“贴秋膘”并非人人适宜。痰湿体质、脾胃功能较弱、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不建议盲目“贴秋膘”。立秋后,也要少吃西瓜等过于寒凉的水果,以免伤及脾胃,引起腹泻,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立秋养阴润燥

记好一羹一饮

秋天将至,暑热未消,很多人一到此时,就容易口干舌燥、干咳,甚至还会出现皮肤起皮的情况,这些都可能和天气有关。立秋后,如何养阴润肺?不妨试试这两款饮品,有助于清热润燥。

01百合银耳雪梨羹

立秋养生要收敛阳气、注重养阴,除了清扫夏天带来的湿热,还要预防秋天干燥对肺的损伤。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干咳、口干、心烦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胃寒人群不建议饮用。

02百合沙参饮

清肺润燥、益气养阴。取鲜百合30克,北沙参15克、3~4枚去核红枣,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3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易过敏人群或正处于风寒感冒期间的人群,不建议饮用此茶。血糖高的人群,食用时不宜放冰糖。

 

立秋养生多按这3个穴位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夏去秋来,秋老虎仍在,燥气渐生,养生重点在润肺养肺、固护脾胃。推荐3个穴位↓↓

01 太渊穴

太渊穴在手腕的腕横纹上,靠近大拇指这一侧。长按补益肺气,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嗓子不适。

02 合谷穴

合谷穴在拇指和食指的根部交会处,长按能够通经活络、增强抵抗力,进而预防感冒,还有助于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

03 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人体自带的“健脾穴”。屈膝时,膝盖外侧凹陷处为犊鼻穴,下面4横指的距离做个标记,距胫骨外侧1横指的距离就是足三里穴。长按足三里穴能够健脾和胃助消化,提升正气。